-
文化
-
百科
-
健康
-
時尚
-
美食
-
樂活
-
旅行
-
幽默
-
情感
-
體娛
-
美體
-
民生
-
財富
-
科技
-
創業
-
汽車
-
樓市
-
職場
-
教育
-
學術
-
企業
-
區塊鏈
-
其他
發佈時間:
走在烏鎮北莊村的田埂上,徐立巧仿佛回到了19歲那年。1960年,她作為知識青年從上海來到這裡,變成了一個地道的農民。一甲子的風雨刻進她的臉頰、鑽入她的掌心,上過學、下過田、從過醫、創過業……一切都沉澱為光陰的故事,如今71歲的她過上了嚮往的生活。嚮往的生活,另一個名字就是“共同富裕”的理想圖景。山海協奏,城鄉共鳴,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幸福的腳本正在這裡逐漸清晰——1951年出生的徐立巧在44歲那年遇到了轉機。1995年,她傳承祖輩“泰豐齋”商號,成立了食品公司,與烏鎮傳統名點姑嫂餅開始了一生的牽絆。“姑嫂一條心,巧做小酥餅,白糖加椒鹽,又糯又香甜。”姑嫂餅香甜可口,但卻“藏在深閨無人識”。2000年,烏鎮旅游開發,徐立巧將“泰豐齋”在東柵景區安了家。“剛開始街上很冷清,一天開不了一單。”隨着烏鎮旅游蓬勃發展,姑嫂餅炙手可熱,但問題隨之而來,有游客反映:“還沒帶到家,餅就碎了。”傳統工藝製成的姑嫂餅,不便攜帶且易碎。“那就改!用機器生產代替傳統手工製作!”徐立巧說乾就乾。在燈火通明的廠區里,她採用電氣化流水線,改用西式烘焙法,使姑嫂餅走進上海、杭州等地很多著名景點, “泰豐齋”也入選“浙江老字號”。一次參加互聯網沙龍,徐立巧開始“觸網”涉足電商。當市場的觸角打開,穩定的生產量和穩穩的電力供應成了不可忽視的後備力。“現在做什麼都離不開電,尤其像我們這種企業,電力保障好了,幹起來才有底氣!”2020年,泰豐齋在烹飪、採暖等方面開始電能替代,還在廠區安裝了能效監測和智能廚房操控設備。“改造後,我們一個月能節約兩萬多元的用能成本。”她拿下烏鎮嘉年華田園綜合體項目,變身“新農人”。未來,游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喂養動物的樂趣,體驗“種田自由”,還能將高質量的農作物供給市場。烏鎮媲美國際一流城市的99.999%供電可靠性,擁有浙江省首個農村智能物聯台區的北莊村……這些都讓徐立巧這樣的“新農人”們省心又省力。這是真正的電力先行賦能鄉村振興。“讓村民們不出村就能賺錢,讓所有人在勞動中獲得尊重。”徐立巧每天奔走在田間,奔走在她所理解的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滿目蔥蘢,洋房別緻,轎車奔馳,馬路通到了家門口……這樣的美好幸福生活,是湖州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村民盛阿偉以前怎麼也想象不到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黃杜村還是一個躲在群山旮旯里的小村落。土地不成氣候,人也沒脾氣。當時,黃杜村人均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屬典型貧困村。1997年,安吉縣發現一株野茶樹,專家前來檢測,發現茶樹的茶葉氨基酸含量高,口感鮮爽,很不一般。於是,溪龍鄉提出要打造千畝茶葉基地,改善百姓生活。基地的核心區域就在黃杜村。可黃杜村村民心裡沒底。於是,當時的村支書盛阿林找到了盛阿偉,希望黨員幹部帶頭種、示範種。盛阿偉和老婆一合計,買了3000株茶苗,開始了種茶之路。不錯的收益給老百姓吃了顆定心丸。黃杜村的白茶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從17畝白茶起步,逐漸建成全國最大的白茶園,並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自動化、智能化的高彈性配電網正在惠及村民。大雲物移智新技術也已廣泛應用於農村生產生活中。如今,黃杜村配電線路線徑已由原先的120平方毫米提升到了240平方毫米,供電總容量達12.4兆伏安。“你說用電啊,一點問題都沒有。”村民常常這樣說。2018年年初,溪龍鄉黨委號召大家想一想:“我們有今天,靠誰?我們富裕了,該做什麼?”盛阿偉上了心,在村委會上提出了捐苗的想法。“先富幫後富,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一致同意:不僅要捐苗,還要種好、賣好。黃杜村村民挑最好的地塊,扦插培育最好的茶苗,嫩芽長到可以種植了,他們精挑細選了1500萬株茶苗。2018年10月18日,這些茶苗坐上冷藏車出發去湖南省古丈縣、四川省青川縣和貴州省普安縣、沿河縣等3省4縣的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為了幫助受捐農戶儘快掌握栽培技術,黃杜村村民組建“幫扶技術團”,手把手培訓,點對點幫扶,還捐贈了炒茶機,讓扶貧從白茶種植向生產加工環節延伸。“一芽一葉總關情”,白茶葉子成為共同富裕路上,那片“富了N方”的金葉子。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青山環繞,白牆黛瓦,衢州常山縣城芳村鎮里,古街陽光與歷史共斑駁,古寺鐘聲與故事皆渺遠。今年61歲的徐紅華正在自家院子里忙着將毛竹鋸成長短不一的竹筒,併在切口處做些鋸齒、波浪等雕飾,屋子裡則整齊擺放着已經完工的竹制紀念品。在政府的精準幫扶下,乾不了重活的他又重新拾起了傳統篾匠的手藝,創新製作出一些帶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竹制旅游紀念品,交給合作社售賣,日子也慢慢過得好起來。2020年,徐紅華因車禍意外住院,不僅掏空了半輩子的積蓄,而且再也乾不了重活,家庭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沒了收入後,他家的生活拮据起來,買點啥、用點啥都精打細算。這一變化被供電公司的電力幸福指數平臺監測出來:徐紅華家2020年夏季的負荷峰值明顯減少,且整年用電趨於平穩,用電量下降明顯,低於平均水平。這一異常變化顯示,2018年剛脫貧的徐紅華疑似存在返貧的可能。供電公司將徐紅華等22名疑似返貧的用戶清單交給了常山縣民政局作為參考。後經仔細查證,15名人員在2021年被列入享受社會救助人員名單,徐紅華正是其中一位。在奔赴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他感到自己“被拉了一把”,蓄足力氣後,還要向前跑。無聲無息而又精準可靠,電力大數據把幫助變成了一種體面的關懷,一種不打擾的溫柔。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在蔓延。2022年春節前,杭州淳安縣下薑村網格員薑排嶺接到提醒:“獨居老人薑德良顯示黃碼!”73歲的薑德良女兒在外工作,平時獨居在家。忐忑不安的薑排嶺忙趕去老人家裡核實情況。走近老人家時,他聽到了歡聲笑語。原來是過年了,老人的女兒回家了。電飯煲、洗衣機、電竈爐一起用,用電功率突增,這才跳出了黃碼。所幸,這用電突增是件好事。如今,“電力關愛碼”在淳安縣1228戶特殊老人家中應用。對於村民來說,這都是實實在在來自家門口的福音。“電力+關愛老人”“電力+留‘這’指數”“電力+返鄉指數”“電力+綠色出行”……閃耀着智慧火花的電力大數據正發揮着一種柔性而精準的“看護”功能,其穿透力足以打破城鄉壁壘,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支點,深度融入社會治理。這正是共同富裕的電力註解: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共同富裕之路,一個都不少。電動汽車載着三口之家,行駛在夢開始的地方——杭州淳安縣下薑村。遠山含黛,田野蔥鬱,屋舍錯落有致,橋下綠水清澈,來自寧波的游客錢軍感受下薑獨有的甜美安詳。車子插上充電接頭,走進“棲舍”精品民宿。柔軟的沙發,整齊的茶具,畫着出游提示的小黑板,文藝的木質書櫃……錢軍不禁為這份藏在大山裡的精緻而驚訝。更讓他驚訝而驚喜的是,當掃描前臺“低碳入住計劃”的二維碼,一張“電子碳單”就出現在手機,能夠查看自己住店期間的能耗和排名,能耗少的,還可以贏積分抵房費。截至目前,“電子碳單”已為浙江500多家酒店降低能耗近10%。“棲舍”的老闆薑麗娟是下薑村新興民宿產業帶頭人,早在2019年10月,她就第一時間讓自己的民宿加入“低碳入住計劃”。在民宿不遠處的下薑電力驛站,智慧管控平臺實時動態監測每個房間的綜合能耗分析,借助大數據、雲計算,讓民宿的能耗一目瞭然,節能增效的同時守護綠水青山。夜晚,民宿旁的燒烤店里,綠色無污染的電烤架上,肉串滋滋作響。在靜謐的夜色里,錢軍一家人享受着美酒、美味與親情。退房後,看到自己的“電子碳單”,錢軍對靠前的排名欣喜不已,在綠水青山的千島湖享受一次綠色旅行,讓他們收穫由衷的欣喜。“走,開車環湖游去!”如今的下薑村,兩座充電站可同時為12輛電動汽車充電。150公里的環千島湖綠道,錯落分佈着418個充電樁,讓綠色出行在千島湖“一路無憂”。
遇山開路,遇水架橋,基礎設施的意義或許就是:先有路,走的人便多了。之於電力,這個意義在邁向“共同富裕”的大路上有了更為具象的表述與註解:當前,浙江電力正加快建設國家電網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範區,系統推進“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實現城鄉用能安全低碳又經濟。目前,浙江省城市供電可靠率達99.9908%,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99.9567%,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有效支撐城鄉均衡發展。國網浙江電力發佈的鄉村振興電力指數顯示,2021年全省所有區縣鄉村振興動力顯著,近9成區縣鄉村振興電力指數高於100,且各區縣普遍居於110~130範圍內,其中,溫州市甌海區鄉村振興電力指數為130.8,位居區縣首位,農村居民戶均用電量、農村居民電力消費水平及清潔能源發電量均大幅提升。積極探索鄉村電力服務模式,截至2021年年底,浙江已累計建成110個示範星級供電所、105個“紅船·光明驛站”、對接入駐11283個村級便民服務點,以“線上辦、就近辦、上門辦、代您辦”實現鄉村電力服務到“最後一公里”,讓1800多萬農村百姓享受與城市居民同質的電力服務。能源革命串聯着千家萬戶,潤澤着萬物生長。綠色的筆觸在田野間、山川里、雲海邊起承轉合,書寫下:致廣大而盡精微。一場關乎共同富裕的能源革命正在進行時,一幅由能源革命引領的共同富裕圖景正照進現實。這一切,都在微瀾里採擷,都在精細處描摹,都在每一個人的體面生活中織就。
感謝:富岑瀅 餘麗艷 劉寒寒 金瑋 王海燕 彭艷珍 王振宇 沈志華 林清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