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魚”與春節有着不解之緣。因“魚”與“餘”諧音,寓意“年年有餘”,民間有“無魚不成席”之說,尤其是年夜飯,家家戶戶少不了一條魚。
在浙江嘉善縣天凝鎮光明村的六百畝盪有這樣一個魚塘,自然環境優越,適宜草魚、鰱魚等傳統家魚生息繁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魚塘不但養的魚又大又好,同時還能發電——這些年,當地引入了“水上發電、水下養殖”模式構成的“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春節期間,正值捕魚旺季,新鮮魚兒的上市也為當地增添了濃濃的年味。然而,春節前後,浙江省多地出現雨夾雪或降雪天氣。擔心惡劣天氣對光伏板造成影響,國網嘉善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連續多天前往現場巡檢。2月1日大年初一,陸飛和劉童童再次早早準備好檢修器具,驅車駛向天凝鎮光明村六百畝盪。從嘉善縣城出發,向西行駛約半個小時,便到了六百畝盪。六百畝盪水系豐沛清澈,當地以漁業養殖作為經濟支柱。湖岸旁,有幾名漁民正在捕魚。遠處,上千塊藍色光伏板組成了一列龐大的方陣,向上,吸收着陽光中的能量;向下,呵護着投放不久的魚蝦幼苗。“辛苦你們了,大過年又來跑一趟。”當地項目管理人員迎上前來。“大年初一,我們來拜年,順便檢查一下電力安全!”陸飛拱手笑道。一行人邊走邊聊,走進項目配電室,陸飛和劉童童檢查了配電室的整體運行環境,又去岸邊檢查光伏面板的運行情況。檢查的這陣工夫,魚塘邊已經來了不少村民,採購鮮魚的車輛排起了隊。只見養殖戶陳師傅身着齊膝膠鞋、下水褲,沉穩地站在漁船旁,熟練地張起一張大網,將一條條肥美的大魚收入網中,隨後快速分揀、稱重、裝車。“張老闆,這條草魚將近40斤,抓上來蹦個不停,靈得很吶!祝你新的一年年年有魚!”陳師傅高興地捧起一條大魚給身邊的客戶。見到陸飛他們走來,陳師傅打起了招呼:“小陸,新年好!”陳師傅是土生土長的光明村人,家裡常年從事水產養殖,以養殖草魚、鯽魚、鰱魚、鯉魚等家魚為主。光明村地處嘉善縣與嘉興市秀洲區交界,屬於嘉善農村電網末端,往年一到捕魚旺季以及節假日時村裡電力尤為吃緊。自從有了“漁光互補”,陳師傅一家日常供電更穩定了不說,對水產養殖也大有幫助。只是一開始,不少村民並不看好這項新技術。“起初聽說要在魚塘加裝光伏,我還是有顧慮的,擔心影響養殖。”陳師傅說,後來,是陸飛等供電人員時不時來村裡走訪,積極宣傳“漁光互補”的優勢與好處,才讓包括他在內的村民們慢慢消除了疑慮。立足充足的湖泊、田園及濕地等資源稟賦,嘉善縣引入光伏技術構建“漁光互補”發展模式,探索出自然與科技美妙融合的綠色增收新路徑,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在嘉善這片水鄉,“漁光互補”早已全面開花。除了六百畝盪,在陶莊鎮夏墓盪、姚莊鎮均有“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其中夏墓盪擁有嘉興市最大的“漁光互補”水上光伏電站,該站占地1700多畝,預計年發電量7700萬千瓦時,可滿足3.8萬家庭年用電需求。離開六百畝盪,陸飛一行又馬不停蹄趕往“漁光互補”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