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募格學術、山東農大官網、iPlants、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東南大學交通學院
據官網介紹,郝玉金,1971年生,博士,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果創新團隊崗位專家。
現任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園藝學會理事、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成員、山東遺傳學會常務理事等;國際SCI 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的Associate Editor,“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Scientia Horticulturea”的咨詢編委。
郝玉金教授
1994和1997年於山東農業大學先後獲學士和碩士學位,獲“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2000年於華中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先後在北京大學、日本果樹研究所(築波)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
根據查詢,郝玉金教授團隊共發表200多篇與蘋果研究有關的論文,更為重要的是在近3年(201801-202103)發表了67篇通訊文章,每年平均都發表20多篇論文,正處在學術成果的爆發期。
一周內離世的第三位中青年學者
悲痛的是,這已經是一周內,離世的第三位中青年學者了。
華中大周軍教授因工作積勞成疾去世
3月14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我國知名材料學專家、該校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電學院副院長、光谷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周軍教授因工作積勞成疾,於2021年3月12日不幸去世,終年42歲。
周軍,中共黨員,1979年8月23日出生於湖南郴州。
2001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
200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師從許寧生院士;
2007年至2009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王中林院士;
2009年以教授(博士生導師)身份受聘入職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2016年至今擔任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職,2021年擔任光谷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周軍是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他熱愛科學研究,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做出了多項開創性工作,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和教育事業奉獻了全部的青春和熱情。他先後入選國家優秀青年、國家“萬人計劃”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等。擔任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副主編、中國真空學會電子材料與器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職務。
周軍為該校的人才引進、重大科研和儀器平臺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十分熱愛教育事業,躬身力行地參與到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併在生活上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培養了眾多高層次人才,包括博士後15名,博士生36名,碩士生29名,其中12人獲得國內高校高級職稱(教授/研究員),2人獲電子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多名本科生赴國際著名學府深造。
首頁還滾動播放着一篇關於周軍的新聞報道《<科學>發表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熱化學電池研究進展》,通知公告就是周軍教授逝世的訃告,訃告中寫道:“天妒英才、少華隕落!周軍教授的逝世是華中科技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材料科學領域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哀悼並深切緬懷周軍教授!”
東南大學胡伍生教授因突發心梗在南京逝世
另據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官網發佈的《胡伍生教授訃告》消息,東南大學交通學院胡伍生教授因突發心梗,搶救無效,不幸於2021年3月10日15時40分在南京逝世,終年56歲。
胡伍生同志,1965年6月26日出生,漢族,江西高安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同濟大學工程測量專業本科畢業,分別於1988年和2001年獲得河海大學水工結構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1988起在東南大學任教,2002年晉升教授。曾任東南大學土木學院測量教研室主任,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測繪工程系黨支部書記、主任,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工會主席,南京北極測繪研究院院長,全國交通工程測量學術研究會理事長。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測繪學會工程測量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測繪學會測繪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胡伍生同志熱愛教育事業,勤於鑽研、精於科研,一生碩果纍纍,著作等身。他主持與參加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和工程研究等項目120多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2部,發表學術論文23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2項,先後獲省部級等各類科技進步獎11項,寶鋼優秀教師獎等各類教學成果獎7項。獲東南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胡伍生同志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多年來參加校級教學督導,熱心指導青年教師教學,受到學生、同事和測繪學界的廣泛贊揚和尊敬。他的逝世是東南大學測繪學科的重大損失,我們為失去這樣一位良師益友而萬分悲痛。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時
也要關註身體健康
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我們都覺得十分痛心。優秀的中青年專家教授離世。從側面體現出了目前科研體制與管理方式的不健全。
為了個人和科研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做到:
樹立健康的工作觀和價值觀
讀書讀到博士,大家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承載着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伴隨着同樣優秀的“同儕壓力”,再加上現實工作壓力和社會輿論對成功的宣揚,有很多科研人都習慣性地透支身體只為趕上自己心中那些目標。可是要知道,科研和學術是一項終身事業,不該廢寢忘食,而應當循序漸進。
養成健康的生活和運動習慣
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研究生物鐘及其內在原理的三位科學家。其研究成果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肥胖等內分泌代謝疾病、甚至腫瘤的發生都有很大的關聯。
因此,規律作息、按時吃飯,好好睡覺對我們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工作持續一段時間後做一下拉伸,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的運動,既可以提升身體素質,還能緩解工作壓力,何樂而不為。
希望奮鬥在路上的科研人們可以呵護好自己的身體。祝福我們健康工作到退休,幸福生活一輩子。
歡迎關註我們,瞭解學術圈的大小事
R.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