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爸爸帶孩子越長久,孩子越優秀,我們一起在今天的文章尋找答案吧~
乳清蛋白粉作者 | 澄子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為了研究“玩耍”的意義,曾用猴子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把幾隻小猴子單獨隔離開,不讓它們跟同伴有玩耍的機會。結果這些被剝奪了玩耍權利的猴子,成年後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訥,有些還表現得敏感、易怒。
這個游戲讓教育家意識到,玩耍對於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兒童的學習,大部分是在玩耍中進行的。游戲不僅可以拓展孩子的認知,還能提升心智。
相對於媽媽保守的游戲而言,爸爸帶孩子冒險,探索廣闊的世界,更能提升孩子的運動力、合作精神、抗挫力,還能發揮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長得更聰明!
央視紀錄片《鏡子》里有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
白紙最終變成什麼,關鍵在於父母。
網上流傳着這樣一則視頻,爸爸下班回到家,催促5歲兒子去讀書。兒子突然情緒爆發,哭着質問父親:“天天讓我學習,你自己學習了嗎?你天天早睡晚起,拿着手機玩游戲,連乘法口訣表都不會,還讓我讀這麼難的東西!”
是啊,一味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從不捧起書本,這樣的教育何來說服力?
孩子進入逆反期,會不自覺地與大人唱反調。父親需要更有耐心地從中周旋和解釋,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解決問題。
孩子的3次逆反期,爸爸也要區別應對:2歲左右,寶寶叛逆期,爸爸需要多一些理解和耐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同時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要無底線妥協。
7歲左右,兒童叛逆期,爸爸需要謹慎評價這個時期的孩子,信任他們,同時客觀的看待孩子頂嘴問題。
12歲以後,青春叛逆期,這個時期爸爸一定要註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減少對孩子的控制,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
對於孩子來說,父親是強大的象徵,在關鍵節點給予指引,是給他們最得體的愛。
當你的孩子做錯事,爸爸們可以通過“非暴力溝通”4步法,既不傷害情感,又解決問題:
1、說出自己觀察到的場景或事件
“我看到你把食物扔進了垃圾桶。”
2、 說出自己看到場景或事件後的感受
“這讓我很難過。”
3、說出自己的需要和希望
“我希望你把不喜歡食物直接告訴我們,這樣我們也好改進廚藝。”
4、說出自己具體的請求
“下次不愛吃直接跟大人溝通好嗎?”
魯迅先生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三個方面是:“給我理解”、“視我平等”、“讓我自立”。
魯迅有次在家請客吃飯,其中一道特製魚圓得到了客人一致好評。唯獨兒子海嬰吃了一個說酸,又吃了一個說不新鮮,引來媽媽一頓斥責。
魯迅沒有責罵孩子,他夾起海嬰剩下的半個魚圓嘗了一口,發現兒子的魚圓確實是不新鮮的。
這樣一件看似尋常的小事,不僅維護了孩子的誠實,更給了他探索未知的勇氣。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的權威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靠着一件件事情積累起來的。
唯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尊重。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做到尊重,就先從做錯事對孩子說“對不起”開始吧。
此前,一則網癮爸爸變健身達人的視頻,打動了無數人。
這位爸爸告訴記者:“我是一位重度游戲愛好者,每天可以玩到深夜一兩點,但孩子快要上小學了,我不能影響兒子。”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從父親的身上,孩子觀察到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
父親是孩子心中最初的榜樣,爸爸的堅韌、頑強、責任感,都是給孩子最好的教科書。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執着地栽培自己。
培養一個感恩的孩子,爸爸首先要做到:
1、堅持原則,不要對孩子言聽計從
2、言而有信,讓孩子可以信賴
3、以身作則,從心底尊重長輩
教孩子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事物,看到別人的價值,才能提升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擁有更廣闊的人生。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中寫道:“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和行為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成年後,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的困擾。”
心理學上有一個“內化現象”: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相信父母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並將這些評價轉化成對自己的消極暗示,活在自我羞辱的陰影里。
李玫瑾也曾針對1000名孩子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25.7%的孩子“自卑”、“抑鬱”,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放下身段,好好說話,是每個爸爸的必修課。你的話,真的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的人生走向!
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男性教育往往會使男孩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
對於女孩來講,爸爸甚至影響了情感發展。當爸爸嗜酒如命,女兒會覺得不愛喝酒就是好男人;當爸爸有家庭暴力,女兒會覺得不打自己就是好男人;當爸爸不愛回家,女兒會覺得願意陪自己的就是好男人……
反之,爸爸在女兒心中越優秀,女兒日後遇到渣男的概率越低。
一個人和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或許將持續一生。謹以此篇,與各位爸爸共勉!
轉自 | 凱叔講故事
責任編輯 | 趙利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