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原帖與作者交流討論哦!
太長不看版:選公司說到底是一項投資活動。要以投資人的眼光來挑公司。
前提:這些方法比較適用於已經有product market fit的公司,大概B輪及以後吧。還沒有能適應市場的一款產品或者盈利模式的公司變數太多,可能過兩天公司主攻的方向都變了,所以如果加入這種特別早期的公司主要還是看人。我個人覺得除非是共事過的人開的公司,否則我不會在有pmf之前去。
之前聊了下在startup工作的體驗,發現很多同學都對怎麼選公司很有興趣,就想寫一寫這方面的事。這裡一些是我自己的經驗,也有一些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指正/補充。
加入一家高速成長的創業公司,可以在財富、職業發展、人脈等等方面都給你帶來很大回報。尤其是我們作為科技公司的員工,大部分資產都來自公司分期給的期權/股票,所以其實我們進行的是一個用時間換資產,肉身投資的活動。所以選公司要以投資人的眼光來選,主要看的是一家公司前景如何,值不值得你未來四年的時間,而不是這家公司裝修酷不酷,飯好不好吃。甚至組/offer好不好的問題,我認為都不能排在公司前景的前面,畢竟組不好進了公司可以換,如果公司起飛那當初拿的offer低一些也無所謂。
那怎樣以投資人的眼光來看公司呢?我也沒有做過vc,但是有幾個事我想vc是肯定會看的:
有沒有product market fit。用戶的retention rate怎麼樣,有沒有那種很積極的給產品提feedback/幫忙測試的用戶、YoY(year over year)增長速度(如果太早了的話month over month也湊合lol)、用戶願不願意掏錢。
business model好不好。有一個概念叫LTV:CAC ratio,就是每個customer的lifetime value除以要獲取這個客戶的cost有多少。比如如果要扔$500獲取一個用戶,但是平均每個用戶只會付個十塊八塊的,那就不如那種自然增長,隨便打打廣告甚至不打就吸引來好多用戶搶着掏錢的生意。如果是SaaS/to B的公司的話,就多問問他們sales cycle有多長,平均每單有多大,sales team有多大之類的。有些SaaS公司主要是靠着大的sales和support team在推,可能$1M的revenue里有$800k都給sales的人發了工資,那就不太好。
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size有多大。整個market有沒有$10b? 有沒有那麼一絲絲可能未來revenue能達到$1B/year? 大的TAM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容納很多玩家,一個公司不一定要擠掉所有競爭對手就可以舒舒服服賺錢。
一個公司如果有好的business model和大的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size,那這個公司的路會好走很多,execution就算不那麼行這個公司也會高速成長。相反如果business model不好,那就算有完美的execution也很難賺錢。就是土地太貧瘠的話什麼莊稼也長不好的道理。
競爭力/壁壘(moat)在哪。有沒有network effect,容不容易scale起來(比如如果是純賣軟件的服務,就比需要線下各個城市都要鋪ops的要容易scale),客戶用上了這個服務之後switching cost高不高之類的。hardcore/牛逼的eng團隊可以作為壁壘的一方面,但是如果一個公司說它最大的競爭力就在它的技術,那風險還是比較大的。作為一個程序媛,我也希望技術會是能讓公司起飛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實際上不一定技術更好的公司就更有前景。甚至有一些做的很成功的公司內部代碼水平可以說得上是差,反之有些代碼乾凈架構設計堪稱完美的公司,因為產品不行或者因為給大廠直接技術碾壓了就gg了。
founders。founders如果之前有做過成功exit的公司更好,但首次創業的話也說不上是red flag。如果有不止一個founders的話,最好是以前共事過的。還有就是看他們是不是真正懂得並關心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對公司所在的market的瞭解程度、以及人靠不靠譜。說實話founders人品有問題的話也不一定公司就成不了,但是可能會讓員工的日子很不開心。可以查一查founders的新聞,面試的時候多問問面試官對founders的瞭解之類的。如果有機會和founders直接聊天當然更好,我準備了一些問founders的問題,待會貼在文末。
說了這麼多,但大家可能等真的看公司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信息都get不到。越早期的公司,outsiders能拿到的信息越少(當然總有一些明星startup從A輪B輪就很多人關註,那就不說了)。而且可以負責任地說很多外界對很多startups的報道很多都...不是那麼準確,甚至在一些不太被看好/在大部分人不太懂的market里的公司,報道有誤都是有可能的,有很多揣測的成分在裡面。最好的瞭解一家公司的途徑當然還是直接找裡面的人(最好是founders)聊一聊,不過在走到這一步之前我覺得還有一個方法可以縮小搜索的範圍,就是看公司的融資歷史。因為我們外人看不到的信息,vc們肯定都看了個遍,好的vc雖然不一定100%壓的準,但是他們看那麼多公司,眼光肯定是比我們強的。從一個公司的融資輪數、融資的時間、拿了多少錢、估值多少、哪些vc投過這些信息(crunchbase可以查到)可以大概猜一猜這個公司前期的增長情況。
首先可以看看一家公司都有誰投過(比較出名的有sequoia, a16z, greylock, founders fund, kleiner perkins, coatue, benchmark, accel等等),以及有沒有重覆投資,就是比如sequoia在種子輪投過了之後,A輪B輪也都跟投了,這個就是很好的signal,說明這幾輪公司的增長都挺讓他們滿意的。
其次可以看融資多少/估值多少。之前一位同學問到“現在面的一家種子輪pre-A公司在75人15eng的規模已經達到了10Million revenue不需要融資就盈利了,為什麼另一家相同規模的公司卻融到了B輪”,我這裡偷懶直接複製一下之前的回答:
公司規模和融資規模不一定是一個線性的關係。一個公司融資多少取決於幾點:
公司是不是需要錢。這個不一定是指錢快花完了,而是有些公司天生就比其他公司需要更多資金周轉。比如uber早期就比fb早期需要燒更多錢,因為畢竟有很多線下的成分,而fb只需要招人和開server
現在的市場是不是融錢很容易。有些公司其實不需要更多資金,自己的錢也沒花完,但是現在市場上錢特別多,現在融比以後融應該會拿到更好的terms(比如說dilution更少),那就先融着。這個叫opportunistic round。covid期間因為利率降低錢都跑到市場上,很多公司都在這段時間融了錢
老闆怎麼想。有些founders/老闆可能是出於虛榮心或者覺得估值高了好招人之類的原因,融錢時儘量要最高的估值,這種很危險,因為估值虛高了,你再進去可能分不到什麼未來增長的紅利。而且有這種心理的老闆最好不要跟lol. 但也不是說只要估值高於多少就一定是虛高,還是要看具體情況比如說是誰投的,dilution多少之類的
我覺得以投資人的心態來看公司的話,大概就是看以上這幾個方面。然後當然我們作為員工,還是有作為員工想考慮的事:
founders/head of eng/manager(總之各種領導層) 靠不靠譜,人怎麼樣。關於問head of eng的問題我也總結了一些,待會一併貼在文末。這裡我覺得主要還是看founders和head of eng(如果有的話),一線manager變動的可能還是比較大的。
其他員工的背景。可以上linkedin看他們的人從哪來,都有多少經驗之類的。也就是看個大概,有很多之前在沒聽過的地方工作的人也照樣能是技術大牛。據我觀察尤其是早期的startups(A輪B輪這種的),容易出現"呼朋喚友"的招人模式lol就是比如一開始有幾個airbnb的來了,那後面很可能就會來更多airbnb的。有些公司就很明顯大部分人都是從某個公司來的,有些公司就大概1/3公司A,1/3公司B,剩下的是野生的這種。除了經驗方面的背景,也可以要求在面試以外多跟幾個員工聊一聊(讓recruiters安排或者在linkedin上自己找),看看他們人好不好呀平常工作氛圍怎麼樣之類的。我很喜歡找小公司的一點就是可以在面試的時候見到未來的隊友,我覺得這樣會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驚喜。最後選公司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你比較想結交哪一撥人。
技術。現在才講到技術主要是因為看的公司越多越覺得,真不是哪家公司技術更hardcore,code寫得更乾凈就更有前景。而且很多時候一家公司雖然一開始沒有技術大牛,但是做起來了之後大牛自然就被吸引過來了。所以我覺得這方面主要是看founders對於eng的態度怎麼樣,用來判斷自己作為一個eng未來在這家公司好不好過。當然作為工程師大家可能都多多少少有偏好的stack/語言之類的,這個我覺得在公司靠譜的情況下再選就是了,但不應該作為首要標準(比如說寫Go的公司不一定就比寫php的靠譜)。
包裹。怎麼看startup的offer,這個簡直可以另開一貼了。我覺得總而言之這個沒有什麼絕對的標準,大家想必也聽過不少那種覺得某家offer是低球,幾年後回過來一看發現錯過幾個米的故事。畢竟每家公司前景不一樣,很難用統一的數字來衡量,在給你0.04%的公司不一定最後到手時比給你0.1%的公司少。但是如果真的是很低那種我覺得還是要註意,一個是擔心進去之後公司在升職加薪之類的地方繼續騷操作,一個是擔心如果默認都給低球包的話,未來隊友質量不行。這個還是結合跟founders/head of eng聊天來看,看是只有hr在騷操作還是整個公司都是這種風氣
心動的成分。前面說的這些大部分都是看事實將依據的標準,但以我的經驗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哪家公司有心動的感覺。這種感覺有點玄學,大概跟見到的人、公司做的技術方向等等有關,總之就是可能你明知某個公司總的來看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就是特別特別想加入他們,沒有為什麼。怎麼平衡這種感覺和前面那些標準,就是個人選擇問題了。
最後附上一些聊天時可以問的問題:
問founders的:
•In your mind, what's the best/average/worst possible outcome for the company?•What are some risk factors for the company?•How do you think about compensating the sales team vs the eng team?•How big is your sales team?•Can you share some growth metrics?•What are some types of people you will never hire?•What are some gaps in your skillset?
問head of eng的:
•What are some of the plans the eng org has for the next 6 months?•How's your tech debt situation? (tech debt肯定有,主要看ta對tech debt的態度)•Can you describe a scaling challenge (and/or a security incident) you had? (同上,主要看ta的態度)•(如果是那種remote first的公司) How do you plan on managing a remote org as your team grows?•How do you balance eng resource between fixing tech debt and building new features?•Eng teams in growing startups can be stretched really thi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how do you think about building sustainably (preventing burnout)?
大概想到的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補充/討論/指正~祝大家去的startup都早日起飛!
@落塵無痕:感謝樓主分享。不過,我得來潑個冷水。
1. 早期的startup,假設有了PMF,很多事情可能還沒有摸清楚,只是Product是大多數工程師能夠接觸到和能理解一些的領域,所以顯得重要,在不同的賽道上,有PMF就是相對成熟這個結論有待商榷。
2. 早期公司的數據非常不透明,比如樓主說的LTV,這個數字在給vc的datapack上要是和實際偏差能在一半以內已經很準確了,何況我們這樣通過和公司founder聊出來的?這個在相對後期,業務模式已經跑通,在scale up階段的公司更具參考性,因為這個時候很多精力就是花在tune LTV和CAC上。
3. 早期的公司遇到各種問題是肯定的,不存在兩三年下來一帆風順的事情。這個時候,恐怕LTV/CAC和TAM並不能作為工程師在這家公司堅持下去的理由。私以為最重要的還是看你對什麼看中,你是一個biz sense非常強的人,和你是一個相信founder能力和vision的人,這時候往往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所以,還是要回到你是怎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上。
我的結論是,加入早期startup,有好vc背書,有很棒的track的founder,在好的賽道,剩下的就是運氣。弄個好包裹,跟個好老闆,公司符合自己的興趣(看對眼),這些大確定性的把握住就可以了。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大家都愛看
👍拿到Facebook offer同學註意:FB已經快一年沒有任何PERM被批了!
源於一畝三分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繫
歡迎小伙伴們爆料提供新聞線索發送到:1point3acres.ops.1@gmail.com,會加米喲
生活|投資|職場|留學
與百萬華人一同關註我們4個公眾號!
別錯過北美最新熱點和乾貨!
商業合作:1point3acres.com/contact
百萬級月活,品牌精準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