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叱咤京津冀,號稱相當於3個義烏的石家莊·樂城國際貿易城於近日正式發佈辦理退鋪的公告。
大意就是被互聯網新型購物模式擠壓,活不下去了,大量業主提出退鋪要求,開發商被迫退款。
關於這事主流聲音很一致,大家都網購連吃飯都是外賣,
你讓實體商業咋活? 滿大街的空鋪,就是互聯網搞得。
乍一想,沒毛病!
可是,真的只是這樣嗎?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實體商業背後的邏輯。
每一塊土地在開發之前就已經做好了規劃,商業也不例外,只是它的身上比住宅多背負了兩座大山。
第一座:地方zheng績
城鎮化突飛猛進,GDP連年破新高的年代,城市zheng績一年更比一年紅。
各個城市使出吃奶的勁兒擼成績,你看起來比我牛批,我不服我要超過你,怎麼辦?
鐵公基搞起來,道路修起來,商場擼起來,只要看起來比你強,沒有什麼不可以!
第二座:城市臉面
如何彰顯經濟繁榮,人民消費水平高呢?
如何讓你知道我的GDP高,我的業績好呢?
密密麻麻的商業樓,購物中心,遍佈街區的沿街商鋪搞起來,儼然一副繁花似錦,欣欣向榮。
誰看了不說一聲:牛13!
第三座:綜合稅收
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賣一塊少一塊。
住宅土地賣出去,是一鎚子買賣;
商業土地賣出去,是更多的買賣。
從持續性收入來看,商業項目越多商業活動越頻繁,持續收入越多。
於是過去幾十年,城市中每塊住宅土地必須配商業。
但是按人口計算的商業配比,我國是人均0.8~1平方米,城市人均商業面積比值1.2是上限。
下麵這張圖是35個大中城市人均商業面積—
從圖中看到,約77%的比例超過人均商業面積的比值上限。
搞了商業,有了zheng績, 充了臉面,多了稅收,一箭三雕,管它是1:1還是1:2。
從城市規劃的那一刻,就沒有考慮商業交付之後經營者的利益。
所以說——
我們的商業供應不是大,是失控,短視和無序帶來供應量的完全失控。
商業,背負了本不該屬於它的責任!
很多的商業,從根上就是個怪胎,從開始就是一場虛妄的夢。
趕鴨子上架的開發商
讓很多開發商頭疼的不是住宅,而是配套的商業。
每個社區都配商業,實際根本需要不了這麼多的商業。
開發商陷入困境,一方面是供給過剩,一方面是急着變現。
開發商一心只想賣掉這些難纏的商業而不是自持,他們無法等待商業慢慢成熟資金慢慢回籠。
絞盡腦汁做的規劃、定位、營銷、推廣等等,都是是為了趕緊賣掉。
至於交付之後到底行不行,承諾的能不能兌現,多數開發商根本考慮不到也不想考慮,賣完拍屁股走人。
這種短視的操作做法,會搞死任何一個商業體。
賣給了個人,你怎麼統一分割佈局?
誰會聽從你的運營管理。
開發商層面,同樣違背了商業運營法則,好的商業需要統一規劃運營管理,哪怕是社區商業也需要做好各項規劃。
但是當賣掉成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目的,就大大降低一個商業體交付使用之後的成功幾率。
為什麼大多數的開發商對商業都急於變現?這麼短視?
主要原因有兩個:
1、嚴重過剩。
我們第一部分講了商業背負責任太多,導致供應失控、嚴重過剩,燙手的山芋誰也不想拿在手裡。
2、國內沒有成熟的REITs模式
國內的房企,一談及好的商業,都說香港的好。
一說去考察商業,都嗷嗷叫往香港跑。
的確,香港的商業經營情況比我們好很多,商業規劃、運營和管理更專業。
為什麼他們更好?
因為他們耐得住性子。
耐得住性子開發,耐得住性子運營,耐得住性子招商……
為什麼他們耐得住性子?
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內地房企所不具備的東西——
REITs。
也就是,合法的房地產證券化。
所謂的商業地產類REITs,就是通過發行收益憑證募集投資者資金,專門用於投資商業地產的一種基金。
有點拗口?略顯難懂?
來來來,上慄子!
比如,我是個開發商,我要開發個20萬㎡的大商場。
首先,我把這個20萬㎡的大商場,切割成2萬份的信托基金,賣給2萬名個體投資人。
然後,我再找到一個真正的專業團隊,去負責商業的招商和運營。
最後,個體投資人、開發商和運營團隊,一起瓜分這20萬㎡商業所產生的的所有利潤。
你有錢,但不專業,還想投資。
來,買個基金,哥帶你一起玩。
通過這套流程——
開發商,快速回籠了資金。
可以耐着性子做下去,不必着急變現。
專業團隊,拿到了商業的整體運營權。
可以統一招商,統一運營,統一管理,避免陷入散租的無序運營狀態。
個體投資人,以相對較小的成本參與了一場20萬㎡的大生意。
無需自行上手,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團隊,坐等分錢。
內地的絕大多數商業,缺的就是這套成熟的REITs模式。
所以,內地的絕大多數商業——
商業開發商,一個個缺錢缺成狗,上來就想賣鋪子。
個體投資者,想錢想瘋了,管球你的業態規劃,誰給的租金高,老子租給誰。
商業運營者,一看外面是過剩的競品,再看裡面是撓頭的散租,只想趕緊畫個大餅,拍屁股走人。
開發商要變現,投資者要高租金,運營者在畫餅忽悠。
這就是國內絕大多數商業的現狀,充滿乾一票就跑的苟且博弈。
經營者成了背鍋俠
根是畸形的,枝幹也是畸形的,結出的必定是惡之花。
這時候的商業,已經到了最後一環,購房者和經營者手中。
買主納悶,怎麼租不出去?
租客納悶,怎麼沒生意?
過剩的產出,脫實的定位,雜亂的規劃,
購房者和經營者拿到手裡的本就是畸形的商業資產,到了個人手裡,想想也知道會有多少騷操作。
騷操作一:同質嚴重、惡性競爭
隔壁老王賣米線真掙錢,我也開一家米線店。啥掙錢乾啥,一條街上出現三家米線店。
騷操作二:業態雜亂、無法管理
銀行旁邊挨着釘鞋匠,釘鞋匠挨着麻辣燙,麻辣燙挨着手機商……
騷操作三:租金混亂、無法統一
你租3元/天/㎡,我租2.5/天/㎡,個人商鋪想租多少錢就租多少錢。
無法統一運營管理,每個經營者的個體想法組成整體商業形態,一定是混亂無序的。
同質店鋪、過時業態、惡性競爭、品質差異、消費低效等等,這樣雜亂無章的商業,無論是社區商業還是聚集型商業都無法吸引大量人流。
最後就是陷入熵增定律,越來越混亂,越做越爛。
結果就是無法帶來良好的租金收益和升值收益,惡性循壞。
為什麼一鋪養三代變成了三代養一鋪?
因為從頭到尾,每個環節都只考慮自身利益,每個環節都扭曲了商業的本質。
買商鋪就成一種賭!
賭對了是你命好,賭輸了是大概率事件。
除了供應端的失控,需求端也不再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單一零售業態。
日新月異的今天,消費者對實體商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驗感。
因為體驗感,線上購物無法滿足,只能身體力行去感受。
體驗式商業已經成為主流,它區別於傳統商業的以零售為主的業態組合形式,更註重消費者的參與、體驗和感受,對空間和環境的要求也更高。
體驗式商業研究如何增強客戶體驗感受?如何增長客戶的體驗時間?
這就對實體商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給端,完全失控,無序
需求端,客戶需求轉變
商業投資會越來越難,變成只適合高階玩家的游戲。
中國的很多商業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怪胎!根本沒有人考慮最終經營者的利益!
從城市規劃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很難成功。
很多時候,你買了商鋪,你不過就是個抗雷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