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創業/
羅永浩 徐小平 李豐 新東方的人個個能折騰 搞了200多家創業公司 內含福利
-
文化
-
百科
-
健康
-
時尚
-
美食
-
樂活
-
旅行
-
幽默
-
情感
-
體娛
-
美體
-
民生
-
財富
-
科技
-
創業
-
汽車
-
樓市
-
職場
-
教育
-
學術
-
企業
-
區塊鏈
-
其他
發佈時間:
近日,新東方旗下“東方甄選”直播間大火,直播間銷售額突破1500萬,新東方在線股票狂漲100%的事兒人盡皆知。新東方是一個頗有創業基因的公司,俞敏洪不僅自己創業成功,也讓新東方成為創投圈的“黃埔軍校”,羅永浩、李豐、李笑來,都曾是新東方老師;徐小平和王強,則是新東方的聯合創始人。他們離開新東方之後,都闖出了另一番天地。據統計,從新東方出去創業,做得相對比較出色的公司已經有200家左右。俞敏洪怎麼看企業家和創新?新東方轉型又至拐點,會何去何從?本文編輯、整理了《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一書中,俞敏洪對創業、創新的思考,Enjoy:從這幾天宣佈退出各個社交平臺,專心去做AR新項目的羅永浩,到做峰瑞資本的李豐和做比特幣的李笑來,還有成立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和王強,以及新東方內部創業成功的“東方甄選”。據統計,從新東方出去做創業公司做得相對比較出色的已經有200家左右。為什麼新東方人總能創業成功?關於新東方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我從北大辭職出來創辦新東方的故事。毫無疑問,凡是來到新東方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希望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俞敏洪。最初,我之所以選擇留在北大教書,不僅僅是因為北大是一個好地方,更重要的是因為我選任何一個工作都要過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對這樣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種天生的抵抗心理。一個人心甘情願地幹事情和被動地幹事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其驅動力大小也完全不同。我本人就是這樣一個喜歡自由自在的人,在新東方跟我走得近的人,尤其是新東方的中高層管理幹部們,一般來說都會被我的這種自由思想影響。這種影響讓他學會一種突破,產生一種不願意循規蹈矩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這樣一種願望。同時,我在新東方又非常鼓勵冒險精神,這種冒險精神逐漸也會跟創業連在一起。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原來的兩個助理,他們本來沒有創業的想法,跟着我工資收入、各方面待遇都不錯,但是現在都去創業了。為什麼呢?他們看着我到一所一所大學,一家一家創業機構去演講,不斷地鼓動大家突破自己的生命極限,努力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加輝煌。到最後,他們都覺得跟着我當助理當一輩子很不輝煌,所以要自己創業。他們其中一個回家鄉做了一家大型農業公司,另一個到草原上做了一個度假村,接待四方來客。這毫無疑問就是我的冒險精神帶領出的新東方人。如果一直在新東方乾的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很平凡的工作。於是,就有人想:我為什麼不能去闖一闖?所以,不甘平庸就變成了新東方人的某種標誌。這從本質上也是我欣賞的東西,所以新東方從來沒有啟動過競業禁止協議。(所謂競業禁止協議就是指,如果你在新東方工作,離開新東方的半年、一年之內你都不能做同樣的事情。我覺得這是對人的一種限制。)儘管可能會影響利益,但我依然抱着一種鼓勵的態度。我覺得這是對一個人生命的承認,對一個人自由意志的承認,而自由意志和奮鬥精神一直是我信奉的核心價值觀。所以,為什麼新東方的人出去創業能成功,這跟新東方的基因是相關的。就像北大的自由精神、獨立思考這些最核心的東西依然在影響着我的生命和發展一樣。那麼,凡是在新東方浸泡過幾年的人,新東方的核心要素也都變成了他們生命的核心要素之一,使他們能夠繼續去探索自己的生命之路。當然,我們也鼓勵新東方人進行內部創業,新東方投資的公司也不在少數。不管怎樣,這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人才流動和發展的機制。東方甄選的火爆,新東方轉型與二次創業的第一炮打響了,那麼,俞敏洪如何看待企業家的創新思維?他在書中也寫到:創新,意味着打破陳規陋習,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創新意味着在陳腐的土地上,發出新的種子,生出新的萌芽,開出新的花朵。我曾經讀過一篇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是許小年教授在一個論壇上做的演講,有幾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企業家需要創新,而不是發明;需要創造性地組合,而不是從無到有地創造。創新的重點在於創,而不在於新。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創新並不意味着新潮,而在於創造。創新不在於新,甚至可以很舊。
我們一談到創新,想到的就是“無中生有”,或者認為只要不是現在的高科技,就不是創新。其實,我覺得創新更多來自一種思想意識,不在於發明新的東西,而在於把已有的因素結合起來。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以後,做成一個帶動你自己和社會進步的、有意義的事業,並且這個事業可以持續發展下去,我覺得這才是重點。“創新經濟學之父”約瑟夫·熊彼特認為,企業家要做的就是把現有的要素重新組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所以他說,創新不是去拿諾貝爾獎,而是創造性地組合現有的要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要素,你擁有的要素跟我的是不一樣的,你的知識結構跟我也是不一樣的。在自己不擁有的範圍之內去結合,是沒有用的。只有在自己擁有的範圍之內去組合資源,這樣才能夠取得真正的成功。6月13日晚的東方甄選直播間,實時在線人數已從一兩百人攀升至兩萬人。教培團隊的轉崗,是一次完美的資源再組合,一次標準意義的創新。其實在做新東方的時候,我反覆思考一件事情,我擁有什麼資源以及我的資源可以怎麼組合。四五年前,當科技潮流覆蓋整個教育領域、所有教育行業的創新公司都在蓬勃發展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個調子,就是我必須在自己能夠掌控的範圍之內,來推動新東方的發展。因此,新東方繼續以線下教育為主,當然這也包含了我自己的判斷——我認為老百姓是不可能放棄讓老師和學生面對面,促使孩子能夠更加專註地學習和全面成長的這樣一個機會的。但也要具備可以支持線上教育的技術產品基礎。我只記住一點,在自己的最大能力範圍之內,充分地擴大調動範圍,不管什麼資源,把它組合起來,變成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才算是把事情做好。所以,我特別不鼓勵各位超越自己的能力範圍去忽悠別人。就算你忽悠成功了,但是沒有能力操盤,最後的結果依然是一地雞毛。也許你覺得老俞的成功來自偶然機遇,但抓住機會的背後是千百倍的學習,以及面對困境時,時刻鬥志昂揚的充足準備。最後,那句經典的slogan送給大家,希望在這個疾風知勁草的時代,它能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啟發:以上內容整理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 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出版),版權歸本書及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標明來源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