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
百科
-
健康
-
時尚
-
美食
-
樂活
-
旅行
-
幽默
-
情感
-
體娛
-
美體
-
民生
-
財富
-
科技
-
創業
-
汽車
-
樓市
-
職場
-
教育
-
學術
-
企業
-
區塊鏈
-
其他
發佈時間: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方式,藏在時間的縫隙里、流動的日常中。
與長輩們熟悉的電報、留聲機以及手寫信不同,成長於八九十年代人們對大院或衚衕生活,則保留着這樣的記憶:全院子的人們準時圍坐在一個小電視機前,熱烈討論着《渴望》或者春晚小品。很快,技術加快了生活節奏,也無限拓展了活動半徑。按下電源鍵,主機上的指示燈迅速閃爍,屏幕上亮起了碩大的「Windows」,點擊五顏六色的指示圖標就能觸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這是大多數人們對互聯網的第一認識,實際上在個人電腦普及之前,計算機早已出現了幾十年。改變世界和人們生活方式的,除了技術創新,還有觀念創新。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Facebook、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公司,均是打破了傳統軟硬件的概念,從人們的需求變化出發,不斷衍生出科技類產品,滲透到生活點滴里去,CBD的商場里總有星巴克和蘋果旗艦店,兩者的方便、簡潔、穩定完美契合快節奏的商務人士。抖音會猜到你肯定喜歡下一個視頻,甚至比你還瞭解你自己。風頭浪尖上的新經濟公司離不開搶占用戶心智。如今除了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公司,綠城中國也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時代總是滾滾向前,總有人要看得更遠一些。2022綠城中國生活開發者大會線上發佈,我們發現「造房子」的邏輯也在回歸用戶本身。在技術創新之外,綠城在用戶居住體驗上的創新和嘗試,已經初步描摹了行業轉型的底層邏輯:住宅開發不僅僅是在空間上解決居住問題,而要重塑每個家庭的生活體驗。
「無邊界」的如意生活
喬布斯用滑動方式解鎖初代iPhone,一秒進入未來世界。蔦屋以書店之名提供了集家電、咖啡、室內公園、美術館等生活方式提案。綠城則用一扇任意門打開「無邊界」的如意生活。以家為名的「房子」,是生活永不停歇的CPU。人們自然希望它能夠符合審美和生活需求,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和新鮮感。然而除非換房,否則家庭結構的不斷成長變化很難與之匹配。關於對生活的深刻認知方面,綠城從來不會讓人失望。此前如意宅滿足了用戶對空間“千人千面”的想象,這次,綠城把如意生活擴展到了架空層。架空層原本指僅有結構支撐而無外圍護結構的開敞空間層。綠城的策略是將這些看似空白無用的空間,分解成一個個功能性的如意盒子,將生活的選擇權歸還於用戶。打開如意盒子,可以是一個親子伴讀盒。對孩子來說,世界的起點是家和社區。父母與孩子一起在親子伴讀盒裡共讀繪本,陪伴成長。如意盒子也可以是健身瑜伽盒,融入日常的運動空間,讓保持健康這件事兒也變得更容易。
若與用戶對話,要使用用戶的語言,而不是自己習慣的邏輯。綠城的如意盒子做到了用戶思維下「千園千面」的場景感。青年社區里這些盒子空間更多是年輕活力的空間功能,比如24小時健身房、瑜伽室、轟趴聚會廳。頤養社區則會出現頤樂教室、健康小屋。有些社區的盒子可以根據興趣,定製成親子活動室、親子閱讀室、共享廚房、斷舍離集市等。這些如意盒子並沒有脫離日常,而是構建了符合用戶特性的使用場景,併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了一個個解決方案。可以說,如意盒子是綠城從產品價值向用戶價值的再延伸。功能先行、自定義化、場景感……這一個個如同任意門的如意盒子,既是家之外的家庭空間,也是家與社區的邊界;既是可進入的活動場所,又是社區里的景觀亮點。單一的邊緣空間轉換為複合式的無邊界空間,人與空間在此產生互動迴響,而生活的角落裡隨處構建立體的精神花園。
「氛圍感」點亮生活街角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如何能與鋼筋水泥的建築產生有機、有情感的連接,只有社區有着天然的優勢。從一棟棟冷冰冰的相似建築物到一片溫暖、明亮、生機勃勃的社區,「氛圍感」的營造是重塑的關鍵。綠城深諳此道,並從《清明上河圖》里汲取了靈感。綠城設計師稱汴梁城裡煙火氣和繁盛感,正是開放生活街區形態的展現。現代人渴望的理想社區也與之相似,只不過茶館變成了咖啡店,酒肆門口招攬顧客的旗幡幻化成為霓虹燈。圍牆消失是物理屬性的改變,綠城以人的需求出發延伸出相關業態,讓種種日常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冬日清晨冒着熱氣的包子鋪、轉角就能消磨時間的小公園、24小時便利店照射出一抹暖黃色的燈光。不局限於一店一鋪,而是縈繞在食物、顏色、氣味等氛圍,關聯着記憶里家的美好畫面。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街角營造出了獨特的「在地屬性」,改變着社區乃至城市空間的面貌,擴展着人們有關城市空間的想象。同時,綠城又從日常的生活里找到非日常的事情。在社區與城市原本界限分別的場所,設置了以書屋、美學花店、藝術館為載體的24小時常亮玻璃盒子,創造「書與生活」、「藝術與城市」的現實場景,人們習以為常的角落也得以短暫閃耀出迷人的光芒。透明櫥窗,可以成為城市裡絕佳街景「畫板」,更多創意、設計、藝術及奇妙靈感的註入,甚至能孵化出樂隊、畫家、策展人。對於居民來說,不必驅車一個小時去看別處的網紅館,這是一件穿着家常衣服下樓就能順便完成的事情。藝術家、設計師也好,普通參觀者也罷,參與其間的人都有了新的機會,重新思考、體驗自己與世界的連接。社區不再只是「歸家」,成為了一個個對城市產生影響的磁場。通過公共資源的獨特性,在社區便形成了價值觀的對話碰撞、文化的認同共鳴,並把人們連接在一起。這才是社區的意義所在。
城市如同一種複雜、多系統、巨大的有機體,基於空間及社會規則之上動態生長。實際上人們總是習慣性忽略與「人」緊密相關的場所營造,小花園飄來的市花氣味、滄桑會館的舊時記憶、傳統小店的古早味,這些才是城市的精神所在。在綠城生活開發者大會上,綠城用未來的視角來更新過去,並提出了「向上客廳」的概念。當以向上生長的姿態看待社區時,綠城發現,這個最基礎的社會單位,也能成為城市地標。未來城市的地標可能不是寸土寸金的寫字樓,而是居住熟悉更為強烈的公寓。「向上客廳」的高層是有着私家花園、大陽臺、極佳景觀視野的棲居之所。而以往人們所理解的配套設施,則成為一個能夠「彈性生長」的共享空間。市集、演出、沙龍、公園……所有你能夠想到的生活體驗,可能就在你家樓下,足不出屋即可達到。「歡迎來我家看展。」可能會成為現實。即便你想去任何地方,底層的TOD交通樞紐,可以無縫銜接到城市的洪流中。在融合了地域基因與人文精神後,「向上客廳」是建築根植於城市肌理之內的在地化表達。當地歷史文化的氛圍烘托下,結合所在地形或新舊交融的特質,從而創造出一種有機更新的「場所感」。既有新式里弄的煙火氣,又有着跨越時代的亮眼。即有差異化體驗,又保留了城市文化的厚度。相比如今的社區,「向上客廳」更為立體動感。從某種程度來說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造出了社交和功能層面都極其生動的空間,無疑能成為一個城市核心的生活場景、文化IP。當建築美、空間美與文化美被人感知,將喚起城市的記憶與公共情感的共鳴。其背後綠城對文化根脈的重塑力,也是城市運營能力的進階,更是其人文關懷的深切體現。人海茫茫,生活與城市永在更迭。想要看到海潮的方向,總要站在江口。幸運的是,總有人會能帶來更值得期待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