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看這麼酣暢淋漓的電影了。
它色彩斑斕,瑰麗多變,超現實的畫面頻頻上演。
蕭蕭落葉、漫天飛舞的衣物,展現浪漫肆意、迷離的影像世界。
以至於看完之後,後勁太大,久久不能抽離:
1989年,法國。
剛過完35歲生日的勞倫斯,算是人們口中的成功人士。
最關鍵的是,他和女友弗蕾德相愛多年,感情甜蜜…
可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勞倫斯心底有一個壓抑多年的聲音,在35歲這年破土而出:
他想做一個女人!
30多年,他像借住在一個男人的軀殼裡,痛苦地用別人的肉體生活着。
弗蕾德聽到男友驚世駭俗的自白,陷入絕望。
長達一個月的僵持之後,弗蕾德意識到她依然深愛着勞倫斯,愛到不可自拔。
勞倫斯似乎天生就知道怎麼打扮成女性的模樣…
穿戴整齊,勞倫斯踏進了他教書的課堂。
他的精神支柱弗蕾德,最終還是受不了別人的流言蜚語,選擇離開。
更糟糕的是…
《雙面勞倫斯》由加拿大青年導演澤維爾·多蘭自編自導,2012年上映,豆瓣評分8.0。
澤維爾·多蘭,不到20歲就憑藉自傳電影《我殺了我媽媽》,響徹影壇。
澤維爾·多蘭
《雙面勞倫斯》是多蘭第三部劇情長片,也是這位年輕導演告別強烈的自傳色彩作品,真正將敏銳的創作觸角邁向外界的開端…
故事靈感來自於,多蘭與片場工作人員的閑談。
他無意中瞭解到,身邊的員工感情突遭變故,原因竟然是相處多年的伴侶告知,想變成一個女人…
這個看起來荒唐的真實經歷,啟發了多蘭的創作。
海報《雙面勞倫斯》
老實說,這部影片劇情可看性不強,多蘭又大量使用慢鏡頭表現人物的內心,使得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長,無比漫長。
除此之外,這位導演延續了“多蘭美學”,有幾組大場面極富詩意的美感:
比如,勞倫斯與弗蕾德分手幾年後依然忘不了對方,兩人為愛偷情。
五彩斑斕的絲巾、衣物如天女散花,從天空飄落而下。
久別重逢的快樂,從肉體一路蔓延到內心,飛舞的衣服就像他們此刻雀躍、激動的心情。
比如,影片最後勞倫斯靠出版詩集,大獲成功。
而弗蕾德厭倦了時刻被人註視的日子,回歸她更嚮往的平凡生活。
多年後他們在酒吧偶遇,一個從後門奪門而逃,一個迫不及待地逃離現場。
回歸故事本身。
或許可以概括為,兩個熱烈愛着彼此的人,最終因為人生選擇的不同,形同陌路。
弗蕾德愛慘了勞倫斯,她支持勞倫斯變成女人,陪着他一點一點蛻變成“她”。
“你要變成女人,那我就成為你的男人”,弗蕾德為了愛情是堅定且有韌性的。
她能幫勞倫斯買假髮,幫助勞倫斯化妝,在勞倫斯退縮的時候,鼓勵他勇敢踏出第一步。
可是,一份純粹的愛情終究會因為外界的異樣目光而退縮。
或者說,弗蕾德錯誤評估,1989年的法國對變性人、對社會邊緣人的容忍度。
幾次三番被異樣眼神打量,被刺耳的聲音辱罵後,弗蕾德心理防線潰不成軍。
而後來分手多年後,她收到來自勞倫斯的詩集,勞倫斯的深情告白…
放不下,愛不得,其中的糾葛和徘徊,痛苦和反覆,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明白。
臨近電影結尾。
弗蕾德咆哮着向勞倫斯說:拜托你腳踏實地一點吧。
這段感情糾纏了十年,他們臨了才恍然大悟:性別不是阻礙兩人相愛的理由,三觀的不同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另一方面,那是1989年啊,勞倫斯的選擇無疑是大膽而帶有毀滅性的。
影片一開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過路行人的目光。
那是帶着疑惑、不解、厭惡、唾棄和審視的目光,直白而赤裸,包含着眾多情緒的社會目光。
每一道眼神,都像一把銳利的刀子,插在勞倫斯身上。
他承受的社會壓力可想而知。
那是第一次感受到絕望。
他幾乎崩潰地撥打母親的電話,想要跟母親見面,問母親:媽媽,你不愛我了嗎?
得到的卻是電話那頭毫不猶豫地掛斷聲。
“這星球上就沒有一個清凈的地方,讓我們生存了嗎?”
勞倫斯是悲憤無力的,他選擇成為女人那一刻起,就註定要承擔世俗的偏見。
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話,放在勞倫斯這樣的社會邊緣人身上,天生就帶有某種反抗世俗的力量和勇氣。
他熬過了感情上的孤寂,無時不在忍受別人異樣的目光。
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他才“過上了想過的生活”。
或許,人生前路哪有康莊大道,哪有坦途一片?
不過是跌跌撞撞之後,迴首審視走過的路…
- 每天遇見一部好片 -
點亮“”
做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這其實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