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探 刷劇淘片看綜藝,深度解析神吐槽,千萬影迷都在這裡
1779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2022年6月15日,彼得·斯科特·摩根病逝,享年64歲。
他是一位漸凍症患者,是一位英國知名機器人科學家,也是世界上首個在自己身上全方位試驗賽博格改造的人類。自確診漸凍症以來,彼得陸陸續續用機器代替了大部分的人類機能,成為了一個賽博格人類。用機器呼吸,用機器進食,用機器排泄,用機器說話,用機器行走......
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不是第一個進行賽博改造的人類。
但他的確是第一個將賽博改造推向極致的人類。
而他的故事,在死去之後,才剛剛開始——
「彼得·斯科特·摩根」
彼得1.0博士,帝國理工學院文憑、工學學士,認證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特許工程師,英國計算機學會會員,移動機器人系統、倫敦城市行業協會會員......大部分的時間里,他都在和愛人弗朗西斯四處旅行,享受生活。直到2016年冬日的某一天,彼得的腳突然“抽筋”了一下。
誰知接下來的一年,病情開始迅速惡化,很快他就變得無法站立,只能坐輪椅出行。經過將近一年的各種檢查,彼得終於被確診為患有“漸凍症”。顧名思義,漸凍症患者的肌肉會逐漸萎縮,失去進食、呼吸、排泄等一系列機能。人的身體會漸漸被“凍”住,人的大腦、記憶卻仍舊鮮活。
漸凍症的病因至今不明,無法根治,是世界五大絕症之一。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得的就是這種病,只不過他的情況十分罕見。他的吞咽肌和呼吸肌都沒有發生萎縮,再加上良好的護理,才得以存活許久。

從發病到死亡,留給他們的時間平均只有三到五年左右。
彼得也一樣。在被確診漸凍症之後,醫生預測他只剩兩年的時間可以活。
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罹患漸凍症幾乎就相當於提前接到了死亡通知單。但彼得向來不是一個願意屈從於命運與規則的人。工作上如是,生活上亦如是。在那個同性戀被視作洪水猛獸的年代,他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出櫃。歷經重重艱難後,他與愛人弗朗西斯最終順利成為英國第一對合法的同性夫妻。

結合着自己的機器人學背景,彼得決定拿自己當試驗品,將自己改造成機器人。
雖然存在很多不理解甚至是批評的聲音,但好在是總有一些敢於冒險的能人志士。英特爾、CereProc、DXC 、聯想......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通力合作,為彼得提供硬件、軟件支持。
彼得2.0但彼得並沒有將其視為醫學問題,而是工程學上的問題。自己的呼吸功能和消化功能完全正常,只是實現這些功能的肌肉失去了作用。

沒人會在身體機能尚還健康的時候,就要求把這些功能換成機器輔助。
但對於彼得來說,在他決定賽博格化的那一瞬間,死亡對他來說就已不再是個問題。
在被推進手術室之前,彼得顯得十分開心,笑着對鏡頭說道:

2018年7月10日,歷經3個多小時40分鐘後,彼得的三重造口手術成功完成。彼得只在ICU獃了一天,只在醫院住了15天便回到了家中。
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喉部,彼得很容易被自己的唾液給嗆死。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一項針對喉癌患者的手術,直接將喉頭切除。此外,彼得也知道,有朝一日他的面部肌肉終將完全萎縮。所以早在2018年,彼得就開始尋求幫助,試圖保存下自己的形象和聲音。

虛擬形象的製作類似於游戲製作的動捕,需要盡可能多地記錄下表情。然後據此製作出一個和彼得無限接近的3D虛擬人物想象。聲音的製作也是同理,需要彼得留下盡可能多的不同情緒的原始語音。隨後再交由技術人員,利用語音克隆技術,製作出和彼得音色相近的聲音。
雖然錄製和拍攝沒花多長時間,但整個項目前前後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不過,當聽到自己的合成聲音笨拙地唱出那首《Pure Imagination》時,一向淡定的彼得也終於忍不住落了淚。一切都是值得的。此時的彼得已經不太能夠清楚地說話,表情也已略顯僵硬。

2019年10月10日,喉部切除手術如期而至。
在被推進手術室之前,彼得掙扎着說出了失去聲音前的最後一句話。
早在1984年,彼得就在其《機器人革命》一書中表達過對AI的看法:“如果選擇‘強化人’的道路,那麼人類和機器人有可能保持在同一個‘進化分支’上,而不至於出現人類看着機器人脫離我們共同軌道的那一天。這樣一來,人類終有一天能夠用使用時間更加持久的機械裝置替換他們太過脆弱的身體,並將超級計算機用作‘智能放大器’。”

由英特爾人類與人工智能系統研究實驗室主任Lama Nachman和她的團隊設計。結合着眼球追蹤系統,彼得只需要用眼睛看着屏幕上的幾個關鍵單詞,AI便會自動羅列出備選句子供彼得選擇。

但與霍金不同的是,彼得不會要求AI嚴格複述自己的意思,而是會適當放開權限,讓AI代替自己去說話。換句話說,雖然他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但他願意讓AI變得越來越像自己。
真人版愛死機
打從一開始,彼得想戰勝的就不只是漸凍症,他還想戰勝死亡。
前者,通過單個用戶界面,利用高智能AI來控制所有的外部機器:
幫助行動的外骨骼和車輛,合成聲音,虛擬形象,單詞預測器,家居環境等。
如果彼得有幸能再活幾十年,這些功能或許都能陸陸續續實現。
或許那時的腦機接口技術已經足夠發達,他只需心念一動,便能正常說話和行走。
漸凍症也就不再是令人絕望的絕症,而是可以戰勝的慢性病。


那需要AI能夠繼承和學習人類的意識,最終以永生的姿態存在於虛擬世界中。
可惜彼得連前者都未能等到。
不過,他留下的一切仍在繼續。
他的事跡,首先就鼓勵了許多漸凍症患者走出絕望的心境。
關於三重造口術的醫學論文,也被選為了2019年牛津年度醫學報告,為漸凍症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9年,彼得還建立了基金會,旨在幫助那些因各種原因而陷入殘疾的人們,探索人機協作的可能性。

打從一開始,他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彼得自己也很清楚,他活不了很長時間,更遑論永生的幻夢。毅然決然地拋棄此身,擁抱未來,哪怕自己只是往前走了極為微小的一步。我想,這才是彼得最讓人震撼的地方。
這才是真正的愛·死·機。
參考資料:
1.After ALS struck, he became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cyborg,inputmag
2.ピーター2.0サイボーグとして生きる,NHK
3.科學家得絕症後的超酷自救:人類史上第一個“永生者”誕生了,一條
影探 刷劇淘片看綜藝,深度解析神吐槽,千萬影迷都在這裡
1779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