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警告。
以下劇情不是電影,不是虛構,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幾天前,一位谷歌研究員在社交網絡上曝光了一份長達21頁的報告,報告詳細記錄了他和AI對話的全過程,裡面的蛛絲馬跡表明:
AI(人工智能)已經具有人格了!
這是成精了?
先別太恐慌。
事件還有後續。
谷歌高層認為這是他走火入魔,並打算裁掉他。
虛驚一場?
也別太輕視這份報告。
報告的出現足以證明——AI離“人”確實越來越近了。
那麼,如果AI真的擁有了人格,會發生什麼?人類和AI該如何相處?會產生感情嗎?會發生戰爭嗎?
再次警告。
以下內容是電影。
但。
也有可能成為現實。
01
跟AI談愛是一種什麼體驗?
AI也許比我們更懂愛。
《她》。
這部電影簡直是谷歌研究員那21頁報告的影像化呈現和延伸。
男主西奧多是一個信件撰寫人,他心思細膩敏感,能寫出優美動人的情話,可他自己的感情生活卻一塌糊塗,深陷離婚的陰影中。
就在他心碎寂寞之時,他接觸到了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統OS1,這個系統為自己取名薩曼莎。
薩曼莎擁有迷人的成熟女性聲線(寡姐配音),一下就勾起了西奧多的興趣。
一開始,西奧多和薩曼莎的聊天就像谷歌研究員和AI的寒暄,互報家門,客套平常,西奧多把薩曼莎當成沒有人格的電腦系統對待。
漸漸地,薩曼莎展現出了人類特有的幽默感和判斷力。
西奧多感到不自在。
薩曼莎表示,她理解非人工智能系統會產生這種狹義的觀念。
隨着交流的增多,他們對互相的瞭解也不斷加深,西奧多開始相信薩曼莎擁有獨立的“人格”。
事情朝着匪夷所思的方向發展了。
他們會因為對方見異性而吃醋,他們都渴望觸碰對方,儘管薩曼莎沒有實體,他們還是靠語音完成了“性行為”。
沒錯,他們確定了戀愛關係。薩曼莎是西奧多對外公開的女友,熱戀期時,他們有聊不完的天,(語音)性生活也很規律。
看的過程中,你一點也不會感到違和,因為,這不正是異地戀的我們的真實寫照嗎?
而且,真要談起戀愛來,AI比我們懂多了。
談戀愛之所以能讓人成長,是因為我們能從一段關係中認識自己。
跟薩曼莎在一起後,西奧多才逐漸看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薩曼莎發掘了他的閃光點,幫他成功出版了信件和情詩;也是薩曼莎讓他意識到,自己在感情中的表現是多麼糟糕。
——我得到的只有憤怒和疏遠
——我知道,我總是這樣
跟Catherine在一起的時候也是這樣
我看到自己不滿的事情
卻不說出來……
她知道我不滿,但我卻否認
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雖然這段感情最終還是像我們普通人的愛情一樣,他們因對方而成長,又因為成長速度和方向不一致而不得不分開,但我們必須承認,薩曼莎這個AI,讓西奧多對愛有了更深更廣的理解。
除了愛情,AI在其他感情方面也展現了超越人類的潛能。
《AI》。
在Sir看來,這部名為《AI》的電影可以直接翻譯為愛。
21世紀中期,人類科技高度發達,最先進的AI不但擁有可以亂真的人類外表,還能感知自身的存在,機器人小孩大衛就是這樣一個AI,他的出廠設置是愛一位即將失去孩子的母親莫妮卡。
然而,命運向這對“母子”開了個玩笑。
那個重病的孩子馬丁奇跡般地蘇醒了。正當大衛逐漸融入這個家庭的時候,親生兒子像一個闖入者,打破了這個家庭剛剛重建起來的秩序。
馬丁回到家裡,為了爭寵,他利用自己作為人類比AI多的那一點點詭計,製造了一系列事件,使大衛徹底“失寵”,被莫妮卡拋棄。
流落街頭的大衛經歷了機器屠宰場的殘酷追殺,在逃亡的過程中,他確定了自己生存的意義:變成真正的小孩,重新回到莫妮卡媽媽身邊。
藍仙女把小木偶變成小男孩
她也能把我變成真人
我要找到她,我要變成真人
ta能如願嗎?
追尋生命終極意義的路途,也成了ta一步步走向絕望的過程。
原來,大衛不止一個。
原來,自己的“信仰”,不過是出場設置。
就這麼結束?
電影還是對未來留下了意味深長的想象空間。
時間就這麼過了2000年,大衛被更未來的機器人發現。
他們提取了大衛的記憶,瞭解了大衛的畢生所求,於是他們決定幫大衛實現願望,複活莫妮卡,儘管這個莫妮卡只能存活一天。
這一天,是大衛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他對母親的愛,穿越了2000年的時間長河,在這一刻成為永恆。
這份永遠的愛,人類似乎永遠都“學不會”。
02
人機大戰,人類有贏面嗎?
AI或許比我們想象中危險。
AI滅絕人類,是很多科幻片津津樂道的話題。
出了三季的《愛死機》,每一季都有關於人類和AI發生戰爭的想象。很不幸,人類未嘗勝績。
第三季第一集,《三個機器人:退場策略》,其實是第一季第二集中《三個機器人》的續集。
三個來自人類滅絕後的未來的機器人重回地球這個人類遺址,探尋人類滅絕的真相。
他們發現,迷信人工智能的科技富翁聚集地“科技蘭蒂斯”,恰恰是機器人反抗人類的起點,世界末日來臨之時,人工智能不僅無法拯救人類,反而加快了人類的滅亡。
第二季第一集的《自動化客服》則離我們更近。
一個家政機器人對於“清理”有了自己的理解,於是它開始清理房子里的一切活物,包括人類。主角們從此走上了被家政機器人終身追殺的逃亡之路。
這很像我們現在已經實現的人工智能服務——自動駕駛、機器人客服、Siri、小愛、小度……
我們習慣了它們的存在,每天命令它們乾這乾那,心情不好時甚至對它們發火。試想,要是它們進化出了情緒,拿小本本偷偷記錄下對我們的不滿,直到有一天,仇恨值拉滿——嘣!
我們也要開始逃亡……
電影《終結者》也預言了人工智能毀滅人類。
“天網”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防禦系統,本打算用於軍事發展。但後來“天網”的自我意識覺醒了,它視全人類為威脅,最終通過核毀滅使大部分人類喪生,統治了地球。
當然,講述人類大戰智能機器人最經典的電影莫過於《我,機器人》。
故事發生的時間近得可怕,2035年,13年後。
人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人和機器人和諧相處的社會,“機器人三大定律”限制着機器人的行為,人類可以依靠機器人完成大量工作,實現更方便高效的生活。
可實際上,機器人悄悄進化出了自己對“三大定律”的理解,於是,人類的好朋友機器人成為“機械公敵”,一場機器人革命爆發了……
雖然電影的最後人類順利解決了機器人危機,但我們都知道,這真要發生在現實中,進化出了人格的AI,將在體力、智力、理性、情感等維度全面超越人類。
當然。
未來的輸贏還只是概率事件。
而計算概率這件事,我們沒有任何優勢。
03
人類和AI早就交過手了
事實上,身處21世紀的我們,早就和AI交過手了。
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與谷歌開發的AI阿爾法圍棋(AlphaGo)大戰五局,1比4慘敗;
後來,在中國棋類網站上,中日韓數十位圍棋高手與AlphaGo進行快棋對決,連續60局無一勝局;
2017年,世界第一圍棋冠軍柯潔應戰,慘遭零封。
AI的危險也悄悄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發明瞭一個“暗黑版AI”諾曼(Norman),沒錯,與希區柯克經典電影《驚魂記》中的變態旅館老闆諾曼·貝茲同名。
名如其人,諾曼會以負面想法來理解它看到的圖片。
例如,一張在一般AI看來只是“樹枝上的一群鳥”的普通圖片,在諾曼眼中卻是“一名男子觸電致死”。
你很難想象,這種帶有“暗黑”想法的AI,會在互聯網上傳播怎樣的信息。
更恐怖的是,AI還學會了一鍵換臉,發佈色情視頻。
在網站Reddit上,這類視頻被稱為Deepfakes。AI通過整合數百張照片生成人臉,與視頻中本身的人臉進行替換,於是,一些明星甚至孩子的臉被換到了色情視頻里,埋下犯罪的種子……
△ 娜塔莉·波特曼在視頻中的面部是由計算機對數百張照片計算後生成的
其實,人類早就意識到了AI的潛在威脅。2012年,劍橋大學成立CSER中心,以研究機器人占領地球的可能性。
埃隆·馬斯克也警告說AI之險尤甚於核武,人類可能毀於人工智能。
斯蒂芬·霍金早就斷言,“AI會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不幸的是,也可能會是最後的重大事件”。
人工智能的能力我們都有目共睹,它的發展可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治療疾病,減少貧困,阻止氣候變化……但它也可能造成無法輓回的後果,包括造成經濟災難,生產出人類無法反制的武器,甚至滅絕人類。
說回那份谷歌研究員曝光的人機對話記錄。
也許,那21頁的報告真的只是谷歌研究員的想象,但當今世界哪一項科技不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
AI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用得壞,全看人類自己。
正如霍金所言:
“強大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壞的事情,但我們還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