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龍醜 醜就對了

文化
百科
健康
時尚
美食
樂活
旅行
幽默
情感
體娛
美體
民生
財富
科技
創業
汽車
樓市
職場
教育
學術
企業
區塊鏈
其他
發佈時間:
免費註冊

化粧品盒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0.jpg螺旋冷凍機組


舊屋翻新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jpg


這裡是不定期上線的她刊「對話」欄目。


每期邀請一位或一組,素人或明星來到這裡,聊個人的生活和經歷,談個體的想法和見解。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拉踩。


希望這些故事彙總在一起,能給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視角,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是第17期。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jpg


不容易,沉寂了數月的影院,終於添足了人氣。


這絕對要歸功於電影,《人生大事》。


這部以殯葬行業為敘事底板的溫情影片,從一個“獵奇”的視角,講述了芸芸眾生最普通的生死大事。


比如,開殯葬館的莫三妹沖僅有五歲的小文大喊:你外婆被燒了,變成煙了。


比如,被兒女爭奪家產的老人,花三十萬天價找殯葬館給自己辦活人的葬禮。


又或者,死於車禍被毀得不成人形的死者,被殯葬師重新縫補起來,父母才得以見這最後一面。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4.jpg

      圖源:《人生大事》      


影片的每一段故事,盡可能赤裸地展示死的殘酷和悲痛,也兼顧了人性的溫情和治愈。


更試圖通過小孩兒、大人和老者的不同視角,勾勒死亡的現實輪廓。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5.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6.jpg

      圖源:《人生大事》      


老實說,這部電影的優點和短板都很明顯。


可是這次,絕大部分觀眾依舊願意給這部電影一些寬容。


是被煽情蠱惑,更不是看朱一龍的人氣。


甚至,讓她姐頗為意外的是。


朱一龍這部戲里不僅全然沒有以往帥氣的模樣,還怎麼“醜”怎麼來。


寸頭、花襯衫、大褲衩……邋遢到了極致。


但在這部戲里,「醜」恰恰是對的。


因為這是一部跟臉毫無關係的作品。


《人生大事》聊的,是「殯葬」。


這種話題,在我們當下的語境里,稀缺也敏感。


而我們太需要一個聚焦生死、正常探討死亡的語境。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7.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8.jpg

     《人生大事》     


過往的生活經驗中,我們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提及死亡,總是一些很負面的情緒:悲傷、絕望、恐懼……


但死亡無法避開。


如果我們這一生終究要上一堂死亡教育的課。


那最好的時間,或許就是現在。


她姐想從「死亡的近處」着手,雖不是殯葬師,但也是死亡教育中我們嚴重缺失的一角——


臨終關懷。


她姐找到了一些臨終關懷的志願者,今天就和他們一起,來聊聊每個人都無法避開的「生死大事」。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9.jpg

死亡的味道


年逾五十的彭瑛和她姐通話的前一晚,還在通過視頻,遠程為一位已處在彌留之際的老人做臨終引導。


“你的人生即將要畫上圓滿的句號,我要祝賀你啊”。

“別緊張,放鬆,你現在要做的就是,以一個愉快的心情迎接這個神聖的時刻”。


因為疫情,老人的孩子未能及時趕回,所以老人更加焦慮和恐懼。


但人至此刻,不能再迴避。


你必須要開誠佈公地跟他談“死”這個事實。


彭瑛透過屏幕,一遍遍輕聲安撫着電話那頭情緒焦慮的老人。


15分鐘後,老人平靜了下來,對志願者們也逐漸產生信任。


彭瑛囑托在場其他志願者:“大約每隔十五分鐘,就做一次安撫,這樣直到老人去世,絕對是安詳的。”


她用了“絕對”兩個字,這種篤定來自於彭瑛十年臨終關懷志願者的經驗。


夜裡凌晨兩點十五分,老人離開了人世。


如彭瑛所料,他面容祥和,平靜從容。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0.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1.jpg

《入殮師》


像這樣的臨終安撫,彭瑛已經做過無數次。


當然,往常她都要去往醫院或養老院,近身陪伴和照料在病患身邊,直到患者離世那一刻。


絕大多數臨終者,必定要在床上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


卧床時間久了,身上就會生出壓瘡,暗黑色的,像是某種信號一般,烙印在身上。


“很多時候,那些老年病患的房間里還會散髮出臭味,是尿騷混合着酸腐的味道,很多人都受不了”,彭瑛描述道。


即便如此,彭瑛或其他志願者,依舊願意給這些老人按摩、翻動和擦拭身體。


這也是人死之前,最應該獲得的基本尊嚴之一。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2.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3.jpg

受訪者彭瑛供圖 


彭瑛的志願者團隊中,有不少學心理學的年輕人。


因為除了這些體力活,另一項更重要的工作,是開解、疏導病患的情緒。


雖都是“將死之人”,心境卻大不相同。


有的因為飽受病痛折磨,情願一死了之。


有的即便已經油盡燈枯,卻因未了的心愿苦悶擔憂,比如惦念女兒還沒有考大學,九十高齡的母親今後托付給哪個兄弟姐妹。


“對臨終者的安撫,不要反駁,教育,甚至試圖說服對方,有時他們需要的僅僅是傾聽而已”,做過臨終關懷的人,大都明白這個基本安撫原則。


每當臨終者格外脆弱,需要被關註和溫暖時,彭瑛還會走到病床前,俯身輕輕地親吻他的額頭。


那是一種理解,也仿若是一種承諾。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4.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5.jpg

受訪者彭瑛供圖 


人去之後,如果逝者和家屬有求助,他們還會幫逝者化妝、穿壽衣等等。


待一切料理妥當,最後向逝者鞠三個躬,這才便是一次“完結”。


所謂臨終關懷,或許也印證了特魯多醫生那句著名的墓誌銘——


常常去安慰,總是去幫助,有時去治愈。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6.jpg


“等死”是必然嗎?


更普遍的現實情況是,很多老人或重病患者,在生前是得不到這樣的關懷和幫助的。


大四畢業生黎家榮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做臨終關懷志願者時進到病房的情景。


護士帶着他們幾個學生,推開一間病房的門,黎家榮迎面對上了一位奶奶的目光。


“他們是暨南大學的學生, 這次來咱們這做志願者......”


護士在一邊認真地介紹着,奶奶一直笑呵呵的,還時而點點頭以作回應。


大家雖覺得有點奇怪,但也只當這是個性格開朗熱情的老太太。


護工說,奶奶在病房住了太久了,病友都換過幾波了,家裡雖然也有人來照料,但她已經太久沒見過“外邊”的人了。


“今天感覺怎麼樣”

“到打針時間了”

“今天這是最後一瓶”

“吃飯了”......


這些就是老人每天需要回應的全部問題。


除此之外,這個世界似乎沒有人再需要跟她對話。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7.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8.jpg

      《關於我媽的一切》    


於老人而言,這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漫長過程。


然而,還有一種等待,是未知的。


中國傳統家庭對於死亡的溝通,似乎永遠都是軟着陸。


尤其是年邁的父母得了絕症,肺癌說成肺炎,胃癌說成胃潰瘍.....


因為兒女的共識是:老人都怕死,告訴他真相,說不定走得更快。


倒不如撒個善意的謊言讓老人寬心。


而隨着病情惡化,老人慢慢心裡也就明白了。


老張的父親多年前死於食道癌,確診那天,他和妹妹決定瞞着父親為他進行保守治療。


食道癌患者每做一次吞咽,都如同刀割喉嚨一般,疼痛難忍。


老張每次都將藥盒裡的說明書抽走,所以老人也只當是嗓子的病,以為吃吃藥就會好。


抗癌藥換了一種又一種,剛吃一種新藥的時候,疼痛會有所緩和,老人就會說:


“我就說沒事吧,等我好了,我們就去三亞旅游,我活了六十多年,還沒去過那麼南邊呢。”


老人的願望許了一個又一個,但每次過不了多久就會產生抗體,比上一波治療更疼。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19.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0.jpg

      《吉祥如意》      


飯桌上的飯,從饅頭換到了麵條,從麵條變成了米粥,從米粥稀成了米湯,最後只能喝牛奶、輸營養液度日。


漸漸地,從一天卧床12個小時,到16個小時、20個小時......直到卧床不起。


床是生活的半徑,天花板是人生回演的屏幕。


離世那天中午,多年老友來家中探望,老人幾乎沒有力氣說話,他默默掀開被子,拉起衣服下擺,指着自己的胯,示意他看。


一大片烏黑色,那便是壓瘡。


如前面所說,那確實像是一種信號:生命質量降低,正在邁向人生的終點。


就這樣,老張父親,從確診到離世,僅僅只有161天,半年不到。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1.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2.jpg

《吉祥如意》


老張回憶父親臨終時跟他說,“剛吃那個藥時不疼了,我以為我能好呢,後來才琢磨過味兒來”。


老張的父親在一次次希望中,努力、堅持,可最終,所有的願望還是都落了空。


雖然上野千鶴子在書里態度鮮明地表達: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3.jpg


“醫生猶豫是否告訴患者還能活多久,或者家人直到最後都幫着醫生隱瞞”的時代實在荒蠻。


告知病情就是為了使等待死亡的人與家人一起度過無可取代的美好時光。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4.jpg


然而在這樣一個如此傳統社會的現實中,“死亡選擇”的執行困境,總是逃不脫所謂的人情世俗、綱常倫理。


比如,假如老張當初選擇為父親手術,成功則多活一兩年,但失敗,就會死在手術臺上。


離世就是一瞬間的事。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5.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6.jpg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母親該如何接受相伴五十餘載的老伴,從確診到離世,只有短短的二十天的事實?


又比如,假若當初對父親如實相告其病情,會不會惡化得更快?會不會能堅持的時日更短?


在一系列風險預算中,選擇“隱瞞”,不僅是對父親這位臨終者採取了軟着陸,也為整個家選擇了軟着陸。


“等”死,是除了臨終者以外,整個家庭都在適應的事情。


當然,父親去世後,老張偶爾也感到後悔。


他想如若當時說了實話,說不定可以光明正大地完成幾個父親的願望,提前說說以前不曾說的心裡話。


不必等到臨終前,才有那樣一次例行的告別,到嘴邊的也只有一些套話:


“您放心走吧,不用惦記我們。”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7.jpg


死得“好”是一件奢侈的事


老張的父親在最後一刻時,兒子把早已穿好的壽衣下擺抻平,褲子系好。


女兒說:“爸,閉上眼睛吧”,用手輕輕向上托了托父親的下巴。


這是為了去世後嘴巴不至於張得太難看。


兩分鐘後,醫生進到病房檢查確認生命體徵,宣佈死亡。


在此後很多次的回憶中,老張的妹妹總是會說:咱爸當時走得挺安詳的。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8.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29.jpg

《入殮師》


你看,我們總用是否安詳,形容一個人的離世;也習慣將壽終正寢的高齡老人的離世,稱之為喜喪。


不難看出,我們都在期待一個“高質量”的死亡。


彭瑛在做臨終關懷志願者前,是個看見棺材腿都發軟的人。


直到婆婆去世時,她看着老人面容枯槁,神色痛苦。


因為恐懼和緊張,壽衣都抻破了,可身體還是僵硬到根本穿不上。


“老人操勞一生,這樣離開,對她來說太不公平了。”


所以她輕輕撫摸婆婆的臉頰和手,慢慢老人的身體柔軟了,衣服穿了進去,情緒也逐漸平和,最終安詳地離去。


也正是婆婆的離世,讓彭瑛發覺,我們對老年臨終的關註非常有限。


大多數人也只是能做到“養老送終”,已然是大孝。


“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如此歡欣鼓舞,給予關註和喜愛,為什麼老人離世我們不能給予同樣的愛呢?”彭瑛在和她姐的聊天中,反覆提及這個問題。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0.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1.jpg

受訪者彭瑛供圖 


黎家榮他們的課題小組之所以選擇“臨終關懷”作為畢設,也是因為其中一個女生,親眼目睹了奶奶重病卧床,兒女們雖也輪班照顧,卻都非常不耐煩的場景。


她覺得奶奶十分可憐,稱得上晚景悲涼。


而就在兩個月前,奶奶離開了人世。


事實上,在很多中國傳統家庭父母的觀念中,非常忌諱老來生病拖累兒女盡孝床前。


以往也看過極端案例:父親彌留之際,兒子請假七天回家料理喪事,父親卻一直未走。


兒子指着父親大吼,你什麼時候死啊,我只請了七天假。


父親聽後,自殺了結。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2.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3.jpg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我們對“死”的恐懼和厭惡,反映的是我們對“生”的蔑視。


難道,臨終的“生”,不值得更多精神層面的關註嗎?


“死得好”,其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4.jpg


向死而生


她姐在做這個選題之前,在豆瓣、微博、b站等各個社交媒體上搜索“臨終關懷”的相關話題。


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豐富。


甚至,豆瓣上沒有找到一個成型的“臨終關懷”討論小組,哪怕是類似的也沒有。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豆瓣上一個最習慣討論“死人事”的地方叫做——豆瓣靈異小組,人數高達幾十萬之多。


年輕人們在這裡,借“鬼神之說”窺探所謂死的奧秘。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5.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6.jpg

《入殮師》


而除了醫生,一個離“死亡”更為直接的領域,是殯葬行業。


同樣是生死之事,相比臨終關懷,它在網上的討論熱度似乎更高一些。


當然,這也源於中國傳統殯葬文化,對身後事的那些習俗、禮儀、規矩頗為講究。


什麼時辰出殯、買什麼樣的骨灰盒或棺材、買哪個價位的墓地、棺材下葬朝哪個方位,都有着嚴格的禮制。


現階段,我們更多重視死亡,映射的是忌憚。


所以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中對小孩子,從不言生死。


當被孩子問到“什麼是死”時,一個最標準通用的浪漫答案是:人死之後,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星陪着你。


我們站在玄學的角度上探究死的神旨;

我們透過古老的習俗禮儀錶達孝道;

我們用文學的詞藻美化死的形態和意義。


相比之下,臨終關懷這樣切實有效的部分卻顯得格外蒼白。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7.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8.jpg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當然,這不單單是個體家庭、子女孝道的問題。


而是整個社會生死教育體系的不平衡和缺失。


她姐此次聯繫“臨終關懷”從業者時就發現——


中國臨終關懷體系的搭建,相當一部分還倚賴民間公益組織。


彭瑛組建的“愛在始終”公益組織,早在2013年就已有雛形,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靠自發組織到養老院和醫院獻愛心,直到去年才正式註冊協會。


而黎家榮課題小組的採訪對象“紅房子”臨終關懷組織是廣州所謂最大的一家臨終關懷公益機構。


但據黎家榮瞭解,這些年“紅房子”的運營也非常艱難。因為沒有營收,始終也未能發展成規模,似乎目前運營情況也並不樂觀。


而這些由民間發起的臨終關懷公益組織,很多組織和參與者都是自由職業或退休在家的中年女性。


必須承認的是,中年人對網絡的運用遠不如年輕人熟練,所以在對臨終關懷的科普傳播和影響力擴散上,能做得自是非常有限。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39.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40.jpg

      受訪者彭瑛供圖    


上野千鶴子在《一個人最後的旅程》中說:


“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多職種協作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沒有超常能力的人能夠按一般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而多個普通人協同合作就能達成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任務。”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指望某個單一群體、年齡層的人去開拓死亡的話題邊界,疏通一個行業的癥結。


行業的閉塞、觀念的單一,勢必讓“臨終關懷”難以打開更多人的對於生死問題探究的視野。


哲學里有一個著名概念,就是海德格爾提出的“向死而生”。


即:人只要還沒有死亡,就是在向著死的方向而生。


在這一點上,任何國度、階層的人之間,並無半分不同。


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存在主義始終向我們發問:人作為存在者,是怎樣的存在。


所以,我們竭盡全力的探究死,是為了更好的活。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41.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42.jpg

      《關於我媽的一切》    


且不論更行業性的探討,就單說眼下的日常:


什麼時候大人可以正常回覆孩子的“死亡”問題。


什麼時候我們的視頻中,“死”不再是被嗶掉的音節?


什麼時候我們的文字中,“死”不再是加引號才能明哲保身的詞眼?


這條生死覺醒的路,註定道阻且長。


當什麼時候,我們能將這些細枝末節的習慣拖拽出自己的“死亡基因”。


終有一天,我們才不會再因為對生的無知、在不考慮任何執行困境的情況下,盲目給出“安樂死”是最好死亡的幼稚答案。 她刊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43.jpg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44.jpg


監製 - 她姐

作者 - 齊木

微博 - @她刊iiiher

https://www.xinseohelper.com/170922-06/20220630221223/image_45.jpg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她姐玩呀~

我要詢價

相關內容

分類一覽

文化
百科
健康
時尚
美食
樂活
旅行
幽默
情感
體娛
美體
民生
財富
科技
創業
汽車
樓市
職場
教育
學術
企業
區塊鏈
其他

網網相連

㊣娃娃研究學苑㊣MINI水煙斗(SC234)
連晉工程行
教育
有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英沛股份有限公司
雅碁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