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人應該沒有不愛吃肉的吧~
即便是不說頓頓都有肉,一日三餐總要有一頓是有肉的!
尤其是牛、羊、豬,在不同方式烹飪之後都會形成層次極其豐富的複合型味道,肉食便能吸引到各種各樣口味的人。
而在這些所有的肉食中,最能將風味發揮到極致的當屬牛肉了。
但讓很多小伙伴困惑的是,牛肉在市面上差價非常大,每500g從幾十、數百甚至上千元都有。
同樣是牛肉,為什麼價格差那麼多呢?
這其中可大有學問,暖暖做了不少功課,今天就一篇給大家講清楚,教大家如何買到合心意、又性價比高的牛肉。
谷飼VS草飼
買牛肉時,大家應該都註意過“谷飼”“草飼”這一組概念,簡單來說,二者的區別就是牛是吃「穀物」長大的,還是吃「草」長大的。
「谷飼」是以穀物為主要飼料,一般是在圍欄里飼養。
「草飼」一般是以牧草為主要飼料,大部分季節都在草場上自由放養。
通常來講,「谷飼」牛肉的口感,會比草飼牛肉略勝一籌,谷飼牛肉的脂肪含量更高,牛肉也會呈現出更多的雪花,肉質更嫩。
而且谷飼天數越長,肉的脂肪密度更高、花紋更好看。
而「草飼」牛肉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則更高,營養成分的比例會更適合減肥健身的人群,但它吃起來口感就會比較柴。
也就是說,谷飼更肥美、草飼更勁道,它們各有優勢,這個就看自己的口感了,不用太糾結。
原切VS整切
還有一組概念大家一定要弄明白,那就是“原切”“整切”“合成(拼接)”。
「原切」,是對整塊的牛肉,只做冷凍、切片的簡單加工,然後包裝而成,幾乎就是整塊牛肉最原始的樣子。
這種切法的配料非常簡單,只有牛肉,仔細觀察能清晰的看見肉的纖維紋理,肉的顏色也是很自然的,而由於不使用添加劑,這種牛排的價格也會比較貴。
「整切」,是通過腌制來達到增味、增重、增嫩。把牛排切片處理後加入水、調味料、保水嫩化物料等進行腌制,然後再包裝、速凍而成。
整切牛排就能在配料表中看見很多添加劑成分,但由於整切也是牛肉完整切割腌制,所以也能看見肉的肌理紋理,只是顏色可能會比原切牛排偏暗一些。
還有一種就是「合成」,這是用一些牛肉邊角料揉捏成塊,通常添加劑一堆,配料表一串,裡面會有卡拉膠成分,增加粘性。
合成肉的整體形狀非常規整,脂肪紋理的排列卻不規律,價格也非常低,比如市面上常常可以看見的9.9一塊的牛排,就是合成的。
這三種牛排,原切自然是最好的,配料表乾凈,只要簡單用鹽和黑胡椒簡單腌制一下,直接下鍋煎,就可以將本真的原味發揮到極致。
而如果嫌腌制麻煩,又追求性價比,那麼選擇高質量的整切,也是可以的,但合成的就不推薦了,畢竟肉源不確定,吃着也未必健康。
三種牛肉等級劃分
牛肉的價格差大,除以上兩種原因外,還有等級差異。
世界公認的三種分級機構為:美國USDA、澳大利亞MLA、日本JMGA,我們國內的高端牛肉也常採用這三種劃分方式。
「USDA—美國農業部」,評級標準主要依據兩點:牛隻的成熟度和油花程度。
其中成熟度由牛隻的屠宰生理年齡決定,最高級別A級的牛肉是9到30個月齡的牛,而最低級別E級則是72到96個月齡。
而油花程度則根據脂肪含量來分級,凡是脂肪間愈密集的等級愈高。
「MLA—澳大利亞」,指標重在油花程度。
“M+數字”,M後的數值越大代表油花越多,現在已經達到了M12,肉與脂肪比例高達50%,只有少於5%的和牛可達到此級數。
「JMGA—日本」,等級分可食用比率和油花程度。
牛肉等級分A、B、C三等:A=精肉率高於72%,B=精肉率高於69%,C=精肉率低於69%。
A級是最高級,它後面帶的數字就是油花多少。一般是A5是最高等級,綜合肉質最好。
不難看出,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這幾個國家的分級標準,最主要還是看牛肉肌理間的脂肪分佈情況,油花越多則等級越高。
但是暖暖建議,也不用非要等級越高越好,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口感。
如何挑選好牛肉
瞭解了前面這些基本概念,對於挑選牛肉大家也基本上是入門了,而要想選到一塊真正好的,暖暖再教大家一些辦法,保證你5分鐘選到適合自己的牛肉。
覺得實用的話,點個“在看”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