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出一把柳葉刀······
把一位性病患者的膿瘡粘液沾在亮得發光的刀面上。
然後,用刀劃破自己的包皮和龜頭,成功讓自己同時染上了淋病與梅毒。
併在接下來的13年裡,日夜觀察病竈,詳細記錄癥狀,為性病研究提供了翔實生動的資料。
這個1767年發生在倫敦的故事,是男人看了都覺得勇(痛)。
△ 底圖來源:SOOGIF
01
為醫學主動“爛雞雞”的他
啟發徒弟“有樣學樣” 救了無數人
這個為醫學主動“爛雞雞”的男人名叫約翰·亨特,是當時英國的外科泰斗。
在那個大部分醫生還在“憑感覺”看病的18世紀,亨特卻特別熱衷於“實驗”與“求真”。
亨特的另一個經典實驗是結扎鹿的右頸動脈。
這一扎,鹿的右脖子就涼了,但兩周後,涼掉的那塊竟然又熱了。
他隨即用顏料灌註其整個血管網,發現被結扎的動脈周圍竟長出很多新的動脈。
△ 圖文無關 | 圖源網絡
這為他的一個徒弟,英國著名外科醫生庫伯,發明大動脈結扎手術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受惠於亨特“實驗思維”的徒弟絕不止庫伯一個。
亨特大概自己也不會想到,自己這種較真的實驗思維,最終,會間接拯救無數人。
而這一切,還要從他另一個徒弟的故事說起。
02
鄉間宅男小詹的悠哉田園生活
追個熱氣球結果把女神也娶到手
這個徒弟,我們暫且先叫他小詹。
亨特老師平時人狠話不多。小詹跟了他兩年,學到的不僅僅是外科、生物學這些基礎課程。
更重要的是,亨特還每天剖屍扎鹿割雞雞的,讓小詹耳濡目染:
科學需要奇思妙想,但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實驗,去驗證你的每一個奇思妙想,這才是對自己,對病人真正的負責。
和亨特的暴脾氣不同,小詹性格慢悠悠的,但兩人私下特別投緣,因為他倆有個共同愛好——喜歡研究自然萬物(這在當年其實是一門學科,叫博物學,代表人物有達爾文)。
如今市面上只要寫到小詹的傳記,都會提到一句:“小詹熱愛大自然”。
但正如作家朱石生所說:“在那個年代,一個鄉下郎中能到城裡跟亨特學兩年,基本相當於如今一個農科院學生曾跟過袁隆平。”
這履歷,已足夠畢業後的小詹在倫敦謀個肥差,可他偏不。
他不喜歡倫敦的喧囂。他就要回家,繼續開他的鄉間小診所,當他的鄉下小郎中。
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工作閑暇之餘,更肆意地去擁抱大自然。
小詹的“詩和遠方”,就是每天穿梭在鄉間,不緊不慢地給鄉親們看看病,再順道琢磨下林子里的兔鳥蟲魚。
除此之外,他還愛音樂,會吹笛子,拉提琴,組樂隊。
遇到新鮮好玩的事,比如熱氣球,他都忍不住試試。也因為追自己做的熱氣球跑了16公里,追到墜落點的時候,遇到了當地莊園主的女兒凱瑟琳,然後又開始追凱瑟琳,追了4年,終於把她變成了自己的老婆。
03
畫家偏愛的裸體女模
打開宅男實驗新思路
但估計是回家太過悠哉,又或是“知行合一”確實需要時間,回鄉沒兩年,小詹就把老師叮囑的“實驗思維”忘光光了。
1775年,他對刺蝟冬眠的問題有個猜想,可又不確定是否可行,就寫信問亨特意見。
老師在信里就直接“開罵”:
“你為什麼要問我?為什麼要在意我怎麼‘認為’?你直接就可以開始實驗,檢驗你的想法!”
被罵醒的小詹,又繼續他的新研究。
1793年,亨特去世。小詹惋惜心痛之餘,更加潛心實驗研究,只是這一次他把焦點從動物實驗轉移到人身上。
他開始對一個新問題着迷:天花。
在小詹生活的18世紀,每天死掉的孩子里,有三分之一是死於天花。
關於“瘟疫之王”天花有多可怕,阿衛給大家補補課:
死的多:曾橫行2000多年,病死率高達40%,全球超3億人因它而亡(和人類歷次因戰爭死亡的總人數差不多)。
死的慘:患者死前將經歷“全身長滿黃豆狀皰疹→高燒,痛癢難忍→皮膚脫落,全身出血”,即使僥幸活下,也幾乎毀容,甚至失明失智。
更恐怖的是,它還經空氣傳播,且至今無藥可治……
另外,還跟最近大家常聽說的猴痘和天花屬於同一家族——正痘病毒。
△ 一位天花患者,圖片由黑白照片手工上色而成 | 圖源水印
當時,預防天花的辦法是“種人痘”,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發明:
他們發現得過天花的人就不會再得,所以只要在健康人皮膚上劃個口子,再沾上少量天花患者的膿液,得上一場“迷你天花”,就能對天花終身免疫。
這種人痘接種術好是好,但仍有2%的幾率讓接種者真的染天花死掉,甚至引發新的疫情。
△ 人痘接種法 | 圖源網絡
而“種人痘”恰恰也是小詹在鄉下的主要業務之一。
搞接種20多年,少不了遇上幾個“死在自己手上”的孩子。很多人說醫生看死人多了,就會麻木。但小詹不是,他總想把這接種術再改改,讓死的人再少些。
小詹的家鄉在英國西部的伯克利,養牛的人很多。
在鄉間行醫的他時不時就聽說,誰要是得過牛痘就不會得天花。
他甚至聽說畫家找裸體模特都愛用擠奶女工,因為她們身上光潔無坑。在那個天花橫行的年代,一個女孩如果全臉全身沒一個天花留下的麻子,可就是稀有的美女了。
△ 18世紀的英國擠奶女工 | 圖源網絡
此時小詹的腦海裡,大概又響起了亨特老師的聲音:
“光聽說有啥用?牛痘能防天花到底是不是真的,能不能被大家認可,你得有證據,你得驗證!”
但天花這東西,做實驗有個難點:動物不會得天花,所以沒法先做動物實驗,只能直接找人。
05
突破:女工手上的皰疹
小詹先是找了15個之前得過牛痘的人,給他們接種天花人痘,發現接種反應確實比沒得過牛痘的人輕。
但即使牛痘真能做天花疫苗,這種疫苗又如何大量生產?
況且,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把牛身上的東西種到人身上來,這根本無法接受!
△ 牛痘 | 圖源 hagstromerlibrary.ki.se
這天,正好有個擠奶女工薩拉染上牛痘,來找小詹看病。
看着女工手上豆大的皰疹,他突然心生一計:牛痘疫苗為啥一定要從牛身上弄,從得了牛痘的人身上弄也行啊!
但人身上的“牛痘”一樣能做天花疫苗嗎?
“勿空想,多實驗”——亨特老師的話又響了起來。
說乾就乾,小詹找來家裡老園丁的兒子,8歲的詹姆·菲普斯。
為什麼找這個孩子呢?
因為要證明“人身上的牛痘也能抗天花”,就必須找一個真的從沒得過牛痘和天花的人(確保其身上原本對天花毫無抵抗力)。
而老園丁的兒子小菲,那是在小詹眼皮子底下長大的,他能打包票這孩子確實沒得過。
1796年5月14日,小詹從擠奶女工的牛痘皰疹里取出膿漿,再劃破小菲的手臂,將膿漿塗入,完成接種。
△ 男孩詹姆·菲普斯接種牛痘 | 圖源網絡
接種的7天后,小菲開始出現輕微的淋巴腫脹與發燒,到了第10天,就全好了。
整個表現與直接從牛身上感染牛痘並無區別。
一個半月後,小詹給小菲接種天花人痘,除了傷口有輕微炎症反應外,並未出現任何異常。
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科學試驗證實:牛痘接種術確實可行。
06
鄉間“社恐”宅男為救人“內捲”
疫苗橫空出世 天花銷聲匿跡
隨後,小詹將自己的研究寫成論文,但卻遭到英國皇家學會的拒絕。
但咱也不能說皇家學會昏庸,畢竟,用動物“毒液”給人類接種,這麼前沿的概念,僅僅十幾個受試者,確實不足以證明其安全性。
小詹也深知這點,他沒抱怨,老師的“勿空想,多實驗”,他還記着呢,十幾個實驗不夠,那就再做多些。
兩年後,1798年,天花再次在當地爆發,他順勢又做了一系列試驗與改進。
也許是在新一輪的試驗中,小詹接觸了更多天花患者,救人心切的他一刻都不想再等。
新一輪的研究報告完成後,他沒給皇家學會投稿,而是直接自費印了一本小冊子。
△ 題為《對天花疫苗的成因和影響的調查》的小冊子 | 圖源網絡
作為一個原本歲月靜好、與世無爭的鄉間“社恐”,他第一次決定要為天花疫苗的事,離開家鄉,帶着這些小冊子去往倫敦,求助社會各界。
最終,在有識人士的幫助下,小詹的牛痘疫苗終於得到了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重視。因為接種疫苗,一年半的時間里,英國天花死亡人數驟降三分之二。
1840年,英國立法為所有國民免費提供牛痘接種,隨後,歐洲各國紛紛效仿,並最終在全世界範圍得到推廣。
1980年,天花在全球被徹底消滅。
07
免疫學之父的傳奇人生:
隱退江湖 晚年破產
故事講到這裡,許多人大概已經猜到,小詹,其實就是著名的免疫學之父:愛德華·詹納。
△ 愛德華·詹納 | 圖源網絡
“免疫學之父”這樣的頭銜聽上去很高端,但真實的詹納的一生,其實非常平凡,晚年甚至還有些落迫。
牛痘疫苗的推廣夢實現了,詹納去哪了?
他又回家了。
有人叫他留在倫敦開診所賺大錢,有人勸他對牛痘疫苗申請專利收專利費,他都拒絕了。
一是,他覺得收專利費不利於疫苗推廣,會讓窮人打不起。
另一方面,詹納的一生,對金錢與名望似乎總有種莫名的恐懼與敬畏。
他似乎總覺得錢夠用就好。名利這東西,多了就是把雙刃劍。他不想為多餘的事分心。
回到老家的詹納已是個名人,本想回鄉圖個清靜,收拾下自己後院的石屋,靜心讀書看花養鳥。
誰知家裡隔三差五就有鄉親上門,想讓這位“最正宗”的接種大師為自己接種牛痘,家中人滿為患,以至於他只好將後院的石屋改名“牛痘殿堂”,專門來作接種間。
沒幾年,詹納破產了……
因為天天忙着免費接種、沒空行醫,失去收入的他,還自掏腰包請了三個秘書,處理每天從世界各地寄來咨詢他疫苗問題的書信。甚至在得知一艘去往東方、載着牛痘疫苗和自己著作的船隻神秘失蹤後,他還自費1千堅尼包船重運(當時的1千堅尼夠買兩棟莊園)……
△ 愛德華·詹納醫生的創舉輓救了無數兒童 | 圖源網絡
好在,後來英國國會對他提供了補助,因牛痘受益的南亞人民為他在民間募捐,各國君主還給他送來各種鑽石珍珠。
後來,家人的相繼離世,讓隱退江湖、醉心天倫之樂的詹納大受打擊——
1810年,詹納的兒子死於肺結核。
1815年,太太凱瑟琳去世,詹納陷入極度消沉。
1823年1月25日的早上,女佣發現詹納倒卧在地板上。意識模糊,右邊手腳無法移動,顯然是突然中風。
小菲——當年因第一個接種牛痘而與詹納結緣的孩子,一收到這位救世主病倒了的消息,着急得四處求救。
但因起病急、病情發展得太快,小菲難輓狂瀾,第二天凌晨2點,詹納停止了呼吸,享年73歲。
△ 英國海德公園裡的愛德華·詹納雕像 | 圖源網絡
按詹納的豐功偉績,他本該被葬在城裡有名的教堂。但那的安葬費貴,他留下的遺產不多。親友也知道他此生最愛和太太獃在一起,就將他葬在家鄉,和太太的墓併排。
墓碑上的字,他生前就已經擬好,上面寫着:
皇家外科醫生團會員愛德華·詹納,生於1749年5月17日,卒於1823年1月26日。
這行字下麵,他還特意加了一個批註:“後面一個字都不要加”。
一點略長但必要的說明:
1. 詹納並不是第一個嘗試接種牛痘的人,早在他給小菲接種的22年前,就曾有一個農場主為自己的家人接種過牛痘(詹納給菲普斯接種前是否得知此事,我們無從得知)。
但詹納是第一個帶着科學思維對“牛痘接種術”進行實驗的人,雖然他設計的實驗及調查離現代醫學研究標準仍有差距,但在遙遠的18世紀,幾乎完全靠自己將牛痘接種從經驗醫學帶入科學範疇,已是一項創舉。
正如作家朱石生所說:“掌握一種技術是一回事,能讓這種技術真正造福千萬人是另一回事,詹納做的,正是後一樁事情。”
另外想說,本文很多情節與思路均來自朱石生先生的《天花舊事 詹納與牛痘接種》一書,特此感謝,詹納和天花的故事很精彩,因篇幅問題,無法完全詳述,感興趣的朋友,這本書非常推薦。
2. 1803年,西班牙的一支船隊又帶着22個攜帶牛痘的孤兒遠航,先後到達秘魯、古巴等多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區,開展免費接種。
但回程中,這支船隊卻突然偏離航線,登陸了咱們中國的澳門與廣東,提供接種服務。
這大概是因為詹納在自己的論文中曾一再強調,中國是接種術的發明國,他非常希望自己的牛痘接種術能回饋中國。
可惜的是,當時的清朝政府對此似乎並無興趣,一直等到咱們新中國成立後,牛痘接種才在全國得到推廣,併在1961年徹底在我國消滅天花。
3. 天花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唯一一種被人類根除的疾病,而牛痘接種術的普及也帶動了醫學界對免疫現象的進一步研究。
大約90年後,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受牛痘疫苗啟發,成功研製出人類史上第一個人工培育的疫苗(雞霍亂疫苗)。
參考資料:
1. 天花舊事 詹納與牛痘接種/ 朱石生 著 ——新星出版社,2020.01
2. 流行病與社會/ 弗蘭克·M. 斯諾登 著 季珊珊 程旋 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22.05
3. 天花的歷史/ 伊恩 珍妮佛·格雷恩 著 徐珊 趙育芳 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09
-End-
「有用就擴散」
本期封面:
來源:“深圳疾控”微信公眾號
喜歡就獎勵深小衛一個“👍”和“在看”唄~